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10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全文完整)

发表于:2023-03-30 10:00:03 来源:网友投稿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0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10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全文完整)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

  教具、学具准备

  铃鼓、信箱、小球、筐子、卡片、数字迷宫图、方格图、小旗。

  教学设计

 导入

  师:同学们,前一段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想不想去?

  师:好,下面先来看一看“数学乐园”中我们安排了哪些游戏。

  介绍游戏内容和规则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数字迷宫”彩虹图),在“数学乐园”的大门前有什么?

  生:画着一些方格,格子里面有数字。

  生:有两个箭头,我想是表示出口。

  师:你想的对,那么都有哪些数字?

  生:1、2、3……

  师:这是一个数字迷宫图,它是通往“数学乐园”的必经之路。要走出迷宫必须按照从1—9的顺序走,左右两个出口,分别通往“数学乐园”。

  [通过不同的走法,让学生感受序数的概念,感受到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师:现在,数学乐园中已经有很多小朋友在玩,他们都在玩什么?

  出示反映各种游戏场面的课件。让学生观察,熟悉游戏内容和规则。

  在学生观察、叙述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

  1.击鼓传花。

  这几个同学在玩击鼓传花。持铃鼓的小朋友先说出一个数,然后将铃鼓传给另一个同学,这个同学说:“我对几”,再把铃鼓传给下一个同学,下一个同学要说出:“几和几组成几”,才能把铃鼓传下去,接下来的小朋友再说出一个数……如果有说错的或重复的,要他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再往下继续进行。

  [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能提高儿童的活动兴趣,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为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学习加、减法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统计,有利于培养儿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同时,感受对随机事件的统计。]

  2.投掷游戏。

  师:同学们看,有几个小朋友在投掷?

  师:黑板前的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旁边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生:黑板前的两个小朋友在做记录,旁边的小朋友在拾球。

  师:是怎样记的?

  生:哪个队投进一个球,就在磁性黑板上为哪个队贴上一个图标。

  师:他们合作的好吗?

  3.小小邮递员。

  师:这里是一群小小的邮递员,不过要把信准确地投入信箱可不容易。他们要跳过所有的方格,每跳一格,就用前一格算式的得数与下一格相加或相减,边跳边说。跳出方格后再将信投入与其信中得数相同的信箱中。

  [这个游戏方式使学生在玩中提高计算技能、灵活运用知识、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进入游戏

  师:同学们,这个“数学乐园”就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们也去玩,好吗?

  师:不过,在去之前,我们需推选每项活动的主持人,谁愿意当。

  选好主持人后,带领同学们离开教室,到操场参加活动。

  1.根据“数学迷宫”的两个出口调整人数。把全班同学分为三组,由主持人负责进入游戏。

  2.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3.及时进行调整,使每个同学都有参加各项活动的机会。

  同学们,今天在“数学乐园”里,大家玩得开心吗?咱们下次再来玩。

  专家评析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数学乐园”中学习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现简要分析如下:

  1.教学组织形式新。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说,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还需要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离开课桌,走进教师为他们设计的游戏活动中,把学习内容与丰富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2.教学内容安排活。教师在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把序数、计算、统计等学习内容融于各项活动之中,从而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和技能训练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3.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实。鼓励学生参与现实、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意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节课中,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表现自我创造了机会,使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10的加减法》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10的组成,并且通过一图四式的练习,初步认识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0的加减法》是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设计学生喜欢的小鸭吃两盘鱼这一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思考、操作,得出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6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2.正确计算10的加减法算式,加深认识相应的加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3.逐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往能力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好多的客人,我们给客人表演一个凑10的拍手游戏,好吗?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拍2,我拍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拍3,我拍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拍4,我拍6,说话老实不吹牛,

  你拍5,我拍5,55凑成一双手。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客人夸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多媒体演示:草地上有一群可爱的小鸭在找吃的。

  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是多少?

  生:我看到有10只鸭子。

  问:你们知道鸭子最喜欢吃什么?

  生:鱼。

  多媒体演示:10只小鸭的画面上出现两盘鱼。

  小鸭很饿,我们给它们送去两盘鱼,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它们会抢着吃。

  生:一盘鱼5只小鸭吃,另一盘也5只小鸭吃。

  生:3只小鸭吃左边的一盘鱼,7只小鸭吃右边的一盘鱼。

  生:10只小鸭都吃一盘鱼,另一盘鱼没有小鸭吃。

  生:(略)

  2.学生尝试操作:小朋友们想象力很丰富,小鸭到底会怎样去吃鱼呢?请你用圆片代替小鸭分一分,并根据自己分的说出算式。

  3.两人小组交流:请同桌两人相互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列式的?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怎样列式的?

  生:我是这样分的,6只鸭子吃一盘鱼,4只小鸭吃另一盘鱼。算式是:6+4=10,4+6=10,10-4=6,10-6=4。

  多媒体演示:6只小鸭吃左边的一盘鱼,4只鸭吃右边的一盘鱼。

  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列出这几个算式的?

  生:左边的6只小鸭和右边的4只小鸭合起来是10只小鸭;右边的4只小鸭和左边的6只小鸭合在一起是10只小鸭;一共有10只小鸭,左边6只小鸭吃鱼,还剩4只小鸭吃右边的鱼;一共有10只小鸭,右边4只小鸭在吃鱼,还剩6只小鸭吃左边的鱼。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4和6组成10,10可以分成4和6,所以6+4=10,4+6=10,10-4=6,10-6=4。

  教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能根据一种分法列出4个算式。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左边10只小鸭在吃鱼,右边没有小鸭吃鱼。算式是:10+0=10,0+10=10,10-0=10,10-10=0。

  多媒体演示:10只小鸭吃左边的一盘鱼,右边的一盘鱼没有小鸭吃。

  还有谁有不同的分法?

  生:(略)

  学生每说一种分法和算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是怎样分的演示给大家看,从而逐步得出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

  5.客人们想知道你们是用哪种方法算加减法的?(出示:3+7=,7+3=)选一道题用你最喜欢的方法算,把你是怎么算的说给同桌听。(抽生汇报)

  6.整理。

  请小朋友们读黑板上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告诉你的同桌。

  谁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小结,引出课题。板书课题:10的加减法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1.练习10的加法。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师生同做,同桌互做)

  2.练习10的减法。拿两张卡片,用大数减小数。(师生共做,同桌互做)

  3.看谁说的多。(同桌相互说)

  ()+()=()()-()=()

  4.谁能举出生活中10的加减法的例子?

  四、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棒!还有什么问题吗?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

  教具、学具准备

  铃鼓、信箱、小球、筐子、卡片、数字迷宫图、方格图、小旗。

  教学设计

 导入

  师:同学们,前一段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想不想去?

  师:好,下面先来看一看“数学乐园”中我们安排了哪些游戏。

  介绍游戏内容和规则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数字迷宫”彩虹图),在“数学乐园”的大门前有什么?

  生:画着一些方格,格子里面有数字。

  生:有两个箭头,我想是表示出口。

  师:你想的对,那么都有哪些数字?

  生:1、2、3……

  师:这是一个数字迷宫图,它是通往“数学乐园”的必经之路。要走出迷宫必须按照从1—9的顺序走,左右两个出口,分别通往“数学乐园”。

  [通过不同的走法,让学生感受序数的概念,感受到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师:现在,数学乐园中已经有很多小朋友在玩,他们都在玩什么?

  出示反映各种游戏场面的课件。让学生观察,熟悉游戏内容和规则。

  在学生观察、叙述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

  1.击鼓传花。

  这几个同学在玩击鼓传花。持铃鼓的小朋友先说出一个数,然后将铃鼓传给另一个同学,这个同学说:“我对几”,再把铃鼓传给下一个同学,下一个同学要说出:“几和几组成几”,才能把铃鼓传下去,接下来的小朋友再说出一个数……如果有说错的或重复的,要他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再往下继续进行。

  [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能提高儿童的活动兴趣,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为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学习加、减法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统计,有利于培养儿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同时,感受对随机事件的统计。]

  2.投掷游戏。

  师:同学们看,有几个小朋友在投掷?

  师:黑板前的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旁边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生:黑板前的两个小朋友在做记录,旁边的小朋友在拾球。

  师:是怎样记的?

  生:哪个队投进一个球,就在磁性黑板上为哪个队贴上一个图标。

  师:他们合作的好吗?

  3.小小邮递员。

  师:这里是一群小小的邮递员,不过要把信准确地投入信箱可不容易。他们要跳过所有的方格,每跳一格,就用前一格算式的得数与下一格相加或相减,边跳边说。跳出方格后再将信投入与其信中得数相同的信箱中。

  [这个游戏方式使学生在玩中提高计算技能、灵活运用知识、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进入游戏

  师:同学们,这个“数学乐园”就在学校的操场上,我们也去玩,好吗?

  师:不过,在去之前,我们需推选每项活动的主持人,谁愿意当。

  选好主持人后,带领同学们离开教室,到操场参加活动。

  1.根据“数学迷宫”的两个出口调整人数。把全班同学分为三组,由主持人负责进入游戏。

  2.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3.及时进行调整,使每个同学都有参加各项活动的机会。

  同学们,今天在“数学乐园”里,大家玩得开心吗?咱们下次再来玩。

  专家评析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数学乐园”中学习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现简要分析如下:

  1.教学组织形式新。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说,要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但要从观念和方法上进行变革,还需要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实现教学形式上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离开课桌,走进教师为他们设计的游戏活动中,把学习内容与丰富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

  2.教学内容安排活。教师在把握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处理了教材,把序数、计算、统计等学习内容融于各项活动之中,从而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和技能训练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3.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实。鼓励学生参与现实、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意识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这节课中,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表现自我创造了机会,使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0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尝试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计算的过程。2、会计算一位小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知道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

  3、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谈话引入

  师:你们自己去买过东西吗?

  师:有没有同时买过几样东西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商场走一走?怎么样?

  二、问题情境

  ⒈出示情景图

  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⒉提出问题。

  师: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3.师:下面,咱们先来解决“一共花了多少钱?”的问题。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⒈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把过程写下来。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答。教师巡视为下面的交流做准备。)

  ⒉小组讨论。

  3.交流算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1)、2元加4元等于6元,

  4角加5角等于9角,

  6元加9角等于6元9角。

  (2)、2.4元=24角

  4.5元=45角

  24+45=69(角)=6.9元

  (3)、用竖式计算。

  2.4

  + 4.5

  6.9

  竖式计算,如果学生没有写出来,教师应参与其中,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3、讨论。

  (1)、五种算法有什么共同点?

  (2)、用竖式做小数加法时,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①这三种方法都是元和元相加,角和角相加,即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②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要对齐。

  4、检验与应用。

  师:孩子们,今天的知识你们学会了吗?那,我可要考考大家了。

  问题: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钱?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学生自己列式计算。

  (2).交流算法。

  (3).总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的方法。

  四、尝试练习。

  第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强调:用竖式计算,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第2题:此题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独立选择信息,列式计算,说出算法。

  第3题:

  (1) 出示情境图,了解图上的数学信息。

  (2) 每位同学做一个就餐计划,全班交流。

  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食品搭配是否合理。

  谈话入手,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拉近了课堂与学生的距离,趣味性高。学生非常愉悦、轻松地进入课堂。

  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并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问题具有开放性,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句导语,过渡到新授课上来。非常自然,水到渠成。

  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先自己思考,再交流,学生经历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时可以互相分享。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也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活动中有成就感。

  一题多解,体现多样化的解题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教师是课堂学习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是学生的大朋友。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

  这一环节,体现了数学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及密切联系。是要孩子们明白,这几种算法虽然不同,但道理却是相通的。都是相同单位的"数相加,理解了这一点,那么,在做小数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的道理也就迎刃而解了。

  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这一环节其实是对前面学习班复习、巩固再拓展。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是学生在已有知识水*的基础上自主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以及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同时也要注意了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节约、爱惜粮食的传统美德,合理搭配自己的饮食。

  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这是他们切身体会的,他们定会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踊跃发言。

  经过两年多来的数学学习,学生完全能够说出情境图给出的数学信息。

  孩子们会提出用“一共花了多少钱?”和“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了多少钱?”两个问题。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算式:

  ① 2元4角+4元5角=

  2元+4元=6元,

  4角+5角=9角,

  6元+9角=6元9角。

  ②2元 4角

  + 4元 5角

  6元 9角

  ③2元4角+4元5角=

  2.4元=24角

  4.5元=45角

  24+45=69(角)=6元9角

  ④2元4角+4元5角=6元9角

  元 角 分

  240

  + 450

  690

  答:一共花了6元9角。

  ⑤2.4+4.5=6.9(元)

  2.4

  + 4.5

  6.9

  答:一共花了6.9元。

  这一环节,学生有可能不知道如何去说,去描述它们的相同点。也可能是只言片语,说不完整,但,只要学生说出来,都要给予鼓励。

  学生可能会列出以下算式:

  ①4元5角- 2元4角=

  4元 - 2元= 2元,

  5角 - 1角= 1角,

  2元+1角=2元1角。

  ②4元 5角

  - 2元 4角

  2元 1角

  ③4元5角 - 2元4角=

  4.5元=45角

  2.4元=24角

  45-24=21(角)=2元1角

  ④ 元 角 分

  450

  - 240

  210

  4.5 - 2.4 =2.1(元)

  4.5- 2.4=2.1

  答:买鸡蛋比买豆腐多花2.1元。

  估计用最后一种方法的同学会最多。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5?+4.29

  师: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5?-4.29

  师:很好!那*5?+4.29和*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

  数学家的故事:*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8.30 8.3

  -*5 *5

  1.85 1.95

  生:第一种。

  师: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你有想法吗?

  生:8.3中有隐形的“0”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生:0-5忘了退位减.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如:*5+4.25=10.70(元)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得数上,小数的末尾出现了“0”

  师:那你知道结果可以怎样写?

  生:10.7

  师:为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老师这再列出两个式子。.

  9.6+60.4=70.0(元)

  师:你们对它有什么建议吗?

  生:得数可以写成70.

  师:对,最后的得数能化简的就要化简.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生:从低位算起.

  师:其实这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什么算法相同?

  生: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生:...

  三、练习巩固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下书本72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五、作业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3

  (《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95——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整数的加减法计算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小数的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三、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1、自学95——97页的内容,根据例1两个表格中所提供的

  信息各提出一个或几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试着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检查

  五、交流汇报

  1、指名汇报提出来的数学问题及解答方法

  如:在第一轮比赛中,*队比加拿大队领先几分?

  53.40-49.80=3.60

  两轮比赛结束后,*队和加拿大队总分分别是多少?

  53.40+58.20=111.60

  49.80+49.20=99.00

  两轮比赛结束后,*队比加拿大队领先多少分?

  111.60-99.00=12.60

  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

  (1)小数点对齐

  (2)相同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六、当堂训练(课件)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98+0.56 12.53+4.67 6.07+4.89

  5.64- 1.78 7.2- *5 5- 0.41

  2、列式计算:

  (1)4.6与10.2的和是多少?

  (2)从80中减去10.65,剩下多少?

  (3)比28.67少7.8的数是多少?

  3、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小学数学教案《《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一共多少元?爸爸付50元,要找回多少元?

  4、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名称:

  白菜

  土豆

  萝卜

  收入________元

  30.45

  20.6

  19.75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七、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能结合具体情境分析解决问题,能进一步体会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意义;(二)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原理,总结出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你会算吗?

  5.4+0.32.5—1.4*+2.84.5-1.7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迅速完成上面的题目。

  引出课题:当进行多位小数加法运算时,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该怎么办?当进行多位小数减法运算时,某小数位上的数不够减又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多位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科书第106页例1的情境图。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从这幅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观察情境图,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讨论,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学生:要知道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多少元,就需要把他家这个月所交的两项费用合并起来:24.83+51.6

  教师: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教师:这个算式应该怎样列竖式计算?同学们经过探讨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加法有什么不同之处?(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的进位加法)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巡视观察。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24.83+51.6﹦7*3

  24.83+51.6

  7*3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3元。

  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

  教师总结: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课件:小数加法计算方法

  教师:下面我们看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解决?同学们尝试估算这道题,完成后交流,说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1)笔算减法时,应注意什么?(2)怎样才能把数位对齐?(3)百分位上怎样减?

  师生共同笔算该题,教师板书:

  51.6-24.83﹦26.77

  51.60

  -24.83

  26.77

  答:李伯伯家这个月水费比天然气费少付26.77元。

  学生完成算一算。交流计算结果。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教师:进行小数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的注意事项。(课件)

  课堂活动:1、数学医院。(课件)

  游戏。(课件)

  练一练

  教科书P109页1-4题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5

  (《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95——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整数的加减法计算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小数的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三、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1、自学95——97页的内容,根据例1两个表格中所提供的

  信息各提出一个或几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试着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检查

  五、交流汇报

  1、指名汇报提出来的数学问题及解答方法

  如:在第一轮比赛中,*队比加拿大队领先几分?

  53.40-49.80=3.60

  两轮比赛结束后,*队和加拿大队总分分别是多少?

  53.40+58.20=111.60

  49.80+49.20=99.00

  两轮比赛结束后,*队比加拿大队领先多少分?

  111.60-99.00=12.60

  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

  (1)小数点对齐

  (2)相同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六、当堂训练(课件)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98+0.56 12.53+4.67 6.07+4.89

  5.64- 1.78 7.2- *5 5- 0.41

  2、列式计算:

  (1)4.6与10.2的和是多少?

  (2)从80中减去10.65,剩下多少?

  (3)比28.67少7.8的数是多少?

  3、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小学数学教案《《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一共多少元?爸爸付50元,要找回多少元?

  4、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名称:

  白菜

  土豆

  萝卜

  收入________元

  30.45

  20.6

  19.75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七、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教科书48页例一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0.5+0.30.8+0.61.5-0.50.9-0.6

  二、教学例1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讲义夹和笔记本

  先列出算式。

  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

  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把学生的想法板演出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

  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

  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3、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三、教学例1减法部分和试一试。

  1、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

  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

  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

  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

  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2、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四、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点上并对齐小数点。)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集体纠正。

  五、全课小结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

  请参加培训的老师认真阅读以上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围绕“有效课堂”这一主题,从校本实际出发,结合“研学案”的设计模式,以胡老师的这节课为中心,谈谈“如何把研学案的设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7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能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学习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一: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任务二: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4.7-0.50.56-0.461.2+0.8

  1-0.40.39+0.157.7+0.63.6-0.8

  4.8-35.7+0.23.6-1.67+2.3

  学生独立

  完成并验

  算

  揭示课题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环节二

  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4、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环节三

  练习

  1、小组内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

  2、抽生板演检测。

  学生认真看书

  教师巡视

  环节四

  总结

  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提高

  总结做题经验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5?+4.29

  师: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5?-4.29

  师:很好!那*5?+4.29和*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

  数学家的故事:*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8.30 8.3

  -*5 *5

  1.85 1.95

  生:第一种。

  师: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你有想法吗?

  生:8.3中有隐形的“0”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生:0-5忘了退位减.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如:*5+4.25=10.70(元)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得数上,小数的末尾出现了“0”

  师:那你知道结果可以怎样写?

  生:10.7

  师:为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老师这再列出两个式子。.

  9.6+60.4=70.0(元)

  师:你们对它有什么建议吗?

  生:得数可以写成70.

  师:对,最后的得数能化简的就要化简.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生:从低位算起.

  师:其实这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什么算法相同?

  生: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生:...

  三、练习巩固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下书本72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五、作业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购买物品的经历。并引出教材中的购物问题。

  2.让学生读,鼓励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交流学生的购物经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了解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为解决问题作铺垫。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常买东西的经历。除了学习用品、零食和饮料外,谁还给自己买过其他物品?说一说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指名几个人说购物情况。

  师:我们书中的几个同伴也一起到商场给自己买物品,我们看一看他们想买什么?看课本第95页。

  学生读书。

  师:图中有什么物品?价钱是多少?几个同学想买什么?

  生1:图中有两种帽子,一种毛线的一顶12.55元,一种皮的一顶45.8元。

  生2:图中有两种手套,线手套一双5.65元,皮手套一双10.35元。

  二、小数加法

  1.教师谈话,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帽子和手套,算一算需要多少钱?”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计算的时间。

  2.交流学生选择的物品和计算的过程及结果。

  12.55+5.65的竖式计算采取学生说,教师板书做法,重点解决进位问题。45.8+10.35的竖式采取让学生板书出竖式,教师提问的方式,重点解决不同位数的小数相加问题。

  让学生解决自己“购物”需要的钱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经历自主尝试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是学生相互学习,理解计算方法的过程。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时的讨论。

  生3:他们想买一个帽子和一副手套。

  生4:丫丫想买毛绒的帽子和手套。

  生5:亮亮想买皮的帽子和手套。

  生6:聪聪说有好几种选择呢。也许他想买毛绒帽子和皮手套;也许想买皮帽子和毛绒手套……

  师:同学们知道了红红和亮亮喜欢什么样的手套和帽子。那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呢?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算一算一共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喜欢什么样的?计算结果是多少?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选择,结合学生说的算法,教师板书竖式。如:

  生1:我喜欢毛线的。帽子是12.55元,手套是5.65元,一共要花18.2元。

  师: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用竖式计算的,12.55+5.65将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从右往左依次计算。

  教师板书:

  12.55+5.65=

  12.55

  +5.65

  师:百分位上5加5等于几?

  生:等于10,向十分位进1,和的百分位上写0。

  教师板书:

  12.55

  +5.65

  生1:再算十分位上的数,5+6=11再进上1等于12,向整数部分进1,在和的十分位上写2。

  师: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某一位上相加满10,可以向前一位进1。

  接着完成竖式,写出横式上的数。

  12.55+5.65=18.20(元)

  12.55

  +5.65

  18.20

  师:写出结果时,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这种选择,如果有学生用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

  师:谁和××同学选择的不一样?

  3.提出“小数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通过讨论,把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整合,理解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生2:我和××一样,也喜欢皮的。皮帽子48.5元,皮手套10.35元,一共需要56.15元。也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到黑板上来写一下竖式好吗?

  学生写出竖式:

  45.8

  +10.35

  56.15

  师:这个8为什么要和10.35的3对齐,而不和5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45.8的8在十分位上,就应该和10.35十分位上的3对齐。

  如果还有其他选择,继续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

  如果只出现上面中的一种选择,可以教师选择其他的搭配,让学生计算。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选购帽子和手套的问题中,学习了小数的进位加法。请大家讨论一下,小数的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加法时是一样的。

  ●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三、小数减法

  1.教师谈话,由前面计算结果差的多,引出皮帽子、皮手套都比毛线的贵,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个计算。

  2.请两个板演的同学介绍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将整数减法的知识迁移到小数中来,使学生理解: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可以从前一位借“1”。使学生了解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由前面计算的结果引发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积极尝试小数减法的计算。

  满10向前一位进1。

  师:观察我们刚才计算的结果,老师有一个问题,大家选择的都是一顶帽子、一幅手套,为什么计算的结果相差那么多呢?

  生:皮帽子、皮手套都比毛线的贵。

  师:那么,皮帽子比毛线帽子贵多少钱?皮手套比毛线手套贵多少钱?请你选择一种,试着算一下。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请两个学生板演。

  师:我们请两个在黑板上计算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生1:我计算的是“皮帽子比毛线帽子贵多少钱”。45.8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可以看作0。

  45.8-12.55=33.25(元)

  45.8

  -12.55

  33.25

  百分位上0-5,不够减,就从十分位上借“1”,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减法时是一样的。……

  生2:我计算的是皮手套比毛线手套贵多少钱?

  10.35-5.65=4.7(元)

  3.提出: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用竖式计算。

  在掌握计算计能的基础,讨论计算方法的联系,是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整合和提升,理解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考察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考察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5

  -5.65

  4.70

  百分位上5减5等于0,十分位上3减6不够减,从整数部分个位上借“1”,个位上是0,再向十位上借,十位上借1是10,个位上剩9。十分位上13减6等于7,整数部分个位上9减5等于4。写竖式时,4.70可以写成4.7。

  师:大家讨论一下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联系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进行一组练习,请在本上做练一练第1题。

  教师巡视,辅导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看练一练第2题,谁来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我们知道了红红去年体检时身高1.39米,今年体检时身高是1.52米,算一算红红长高了多少。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订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练一练第3题,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用竖式计算。

  4、练一练第4题,学生自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具体量的计算,考察计算的是否正确。

  给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正。

  师:第3题是一些具体量的计算,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计算结果不要忘记写单位。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4题的.情境图,自己选择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订正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5?+4.29

  师: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5?-4.29

  师:很好!那*5?+4.29和*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

  数学家的故事:*5元神奇的大自然:8.3元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8.30、8.3

  -*5、*5

  1.85、1.95

  生:第一种。

  师: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你有想法吗?

  生:8.3中有隐形的“0”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生:0-5忘了退位减.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如:*5+4.25=10.70(元)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得数上,小数的末尾出现了“0”

  师:那你知道结果可以怎样写?

  生:10.7

  师:为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老师这再列出两个式子。.

  9.6+60.4=70.0(元)

  师:你们对它有什么建议吗?

  生:得数可以写成70.

  师:对,最后的得数能化简的就要化简.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生:从低位算起.

  师:其实这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什么算法相同?

  生: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生:...

  三、练习巩固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下书本72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五、作业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0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加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加法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发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8+6=?

  28+5=?

  37+9=?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说明减法的问题明天再研究)

  2、合作学习:小数加法教学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合作、交流)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加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反馈练习:

  1、列出2.8+2.1、 *+0.9、 19.2+0.9的竖式,然后计算。(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2、96页做一做。

  三、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1题第一部分、5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减法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减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减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减法、小数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一、准备题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25-8=?

  3.7+0.8=?

  71-52=?

  10.7+0.5=?

  二、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昨天提出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列式然后合作学习。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减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减起;小数减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减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减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当十分位上被减数不够减时,向个位借一为什么到十分位作十?

  4、反馈练习:

  1、

  13.8-4.7=

  5.2-1.9=

  10.8-5.9=

  2、97页1题后面部分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97页2题、3题、6题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

  课题课时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知识的迁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引入

  1、口算

  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

  二、探究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探索算法

  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

  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

  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学生练习

  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完成练习九的3~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

  教学得与失:

  课题小数加减法课时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2、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简单的规律。

  3、通过对计算器的运用,体验它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计算器面板上的按键名称和功能,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探索一些简单的规律。

  课前准备小黑板、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大家都去过广润发吧?它每天都有很多顾客,特别是到了节假日,那更是人山人海。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为什么营业员会算得那么快呢,你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认识计算器

  你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计算器吗?

  你了解计算器吗?今天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的推销员,你打算怎样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最常用的一些键,熟悉加减乘除等运算和运算顺序。

  2、用计算器计算

  大家已经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他吗?现在咱们就用计算器来算一些题目,请把计算器准备好。

  3、教学例4

  要求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应怎样做,先把算式列出来。

  你会在计算器上按出买铅笔的钱数吗?同桌交流按键的方法。

  你会用计算器算出结果吗?核对结果。

  同桌之间说说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的。

  4、完成“试一试”题目

  你怎样求应找回多少元?

  可不可以把刚才的计算结果用起来?

  试着求出结果。

  用计算器计算方便了我们的计算,当然也方便我们检验了,你会检验吗?怎样判断你的计算是正确的呢?

  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

  5、巩固练习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要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算的最快,请准备好。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对正确率较高的同学给予鼓励。

  6、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先示范计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使学生明确计算每次收支后余额的方法。再让学生分别算出其余各栏的余额。

  合计支出数怎样算,合计结余数呢?最终余额是多少?与刚才的计算结果一样吗?

  三、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我们已经能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了,那么计算器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在计算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小组讨论发现计算的规律,再集体交流。

  2、自主探索: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122…2÷333…34=

  1002

  四、布置作业

  最后我们来一次比赛,分两组:一组用计算器,一组用笔算,愿意用计算器的请举手。

  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你有什么体会?你觉得今天的学习对你有用吗,能不能说说?

  教学得与失: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你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呢?

  2、能将这些物品的价格用小数表示吗?(例题中食品的价格先用元角的形式写出来)

  3、一位同学用他的数学日记向我们讲述了他一天中遇到的小数问题,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开始今天地学习好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减法

  1、日记:5月21日,晴。昨天数学课学习了小数,老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小数。今天一大早我就在家门口的早点店看到了它们,正好还没吃早饭呢,我想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吧,要用( )元呢?我还想给妈妈买碗面条,一碗面条比一碗馄饨贵( )元呢?

  2、日记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师板书算式)请你和同桌商量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汇报两题的思考过程)

  3、这两道题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在草稿纸上试一试。(指名板书)

  4、(先问加法是怎么算的,介绍完后再问)为什么这样对齐呢?为什么5和7相加?为什么得数中要有小数点?它应该写在哪呢?看着自己的竖式互相再说一遍计算过程。

  5、(请同学介绍减法的计算方法)竖式中时怎样对齐的?4不够减8怎么办?得数中为什么要写0和小数点呢?0有什么作用?看着自己的竖式再说说计算过程?

  6、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试一试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你都会了吗?完成几道试一试。(第一题)一边做一边想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

  2、小结:列竖式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先计算小数部分,再计算整数部分。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

  3、你能任选出两种食品,先求出他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吗?(写在书上)

  4、汇报结果。怎样才能没有遗漏的将每种组合都写出来呢?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一)习题三

  1、日记:盼了一天终于盼来了下午的科学课,课上老师让我们测量池塘的水深,这里居然也有小数的问题呢?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知道了水深( )米。

  2、他们是怎么测量的,你看懂了吗?(请一位同学演示一下)要求水深多少米,怎样解决呢?

  (二)习题四

  1、日记: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花店,突然想起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买一支玫瑰花和一支康乃馨送给妈妈,给她一个惊喜。可我只带了3元钱,够买吗?

  2、怎么才能知道3元够不够呢?(学生计算)

  3、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加法或者减法问题吗?请你先在心里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解答在本子上,解答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让同桌帮你检查。

  4、根据他的算式你能猜出他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

  四、总结回顾

  1、日记:原来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地方还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观察一定还会发现许多与小数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又学了哪些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呢?今天回去你也可以试着写写数学日记,找找生活中的小数,和他比比谁写得好。

  2、最后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起来,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起来,如果等于1就都起来。

  教学反思:

  最初自己的设计为了体现简单的内容要上出内涵来,在练习中设计了很多高难度习题,结果第一次试上就发现,完全是我一厢情愿。同时因为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练习上,而显得主次不明。第二次修改后试上,张书蕾老师让我自己谈谈教学感受,其实我知道学生学的很轻松,主要是内容简单学生又有相当充分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因此回答时自信满满。张老师却问我说,既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而从头至尾都牵者孩子走呢?我当时就被问住了。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这样想法呢?最初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学过三年级的内容,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没有把握。总担心他们会遇到困难,场面无法控制。因此加法、减法分开一步一步教学,加法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尝试笔算,学生介绍算法,接着练习几道题,减法直接进入笔算,请学生介绍算法,练习。如此这般以后,学生都能“较出色”的完成练习。但即使在我试上过两次后,在张老师提出之前,也从未想过将加、减法同时放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可能心理还是偏向于“教”,而忽视了自主的“学”。接受了张老师的指导意见后,重新思考例题的处理方式,其实当时心中依然没底,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的提问设计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要求更高。但试上过后发现,对于加、减法的同时计算尝试,学生并没有任何的困难,相反还自己开始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自己的计算寻找根据。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试上中我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初次教学时,我想请同学在介绍计算加法的时候能说明算理。因此我采用了打断汇报同学的方法,来帮助大家理解算理。比如当同学介绍他是先写0.5再写0.7时,我马上就问你是怎么对齐的,为什么这样对齐。当他介绍先算5+7等于12时,我又问为什么先算5+7。而到第二次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思考。如果我在一位同学汇报算法的过程中提问他,虽然感觉追问的很及时。但那样不但打断的他的思路,使他的思维过程显现断裂而不连续,同时这样的追问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思考。不如先让他全部说完,再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将所有同学都拉进思维的旋涡。这样是不是更好呢?第二次试上时,我就实践了自己的想法,但效果却并不如第一中方式好,显得老师的问题多而琐碎。要不要改回到以前的方式呢?就在我很困惑的时候,张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赞成我之前的思考价值。老师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和奋斗,都得到了别人的帮助的认可。我是幸运的。因此在最后的教学时我仍然采用了,先请一个同学完整的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全班探究算理的方式处理了例题。

  课后我又在思考,既然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又与整数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如果让学生尝试验算,自我进行验算方法的从整数到小数的迁移,可能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整。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购买物品的经历。并引出教材中的购物问题。

  2.让学生读,鼓励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交流学生的购物经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了解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为解决问题作铺垫。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常买东西的经历。除了学习用品、零食和饮料外,谁还给自己买过其他物品?说一说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指名几个人说购物情况。

  师:我们书中的几个同伴也一起到商场给自己买物品,我们看一看他们想买什么?看课本第95页。

  学生读书。

  师:图中有什么物品?价钱是多少?几个同学想买什么?

  生1:图中有两种帽子,一种毛线的一顶12.55元,一种皮的一顶45.8元。

  生2:图中有两种手套,线手套一双5.65元,皮手套一双10.35元。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二、小数加法

  1.教师谈话,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帽子和手套,算一算需要多少钱?”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计算的时间。

  2.交流学生选择的物品和计算的过程及结果。

  12.55+5.65的竖式计算采取学生说,教师板书做法,重点解决进位问题。45.8+10.35的竖式采取让学生板书出竖式,教师提问的方式,重点解决不同位数的小数相加问题。

  让学生解决自己“购物”需要的钱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经历自主尝试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是学生相互学习,理解计算方法的过程。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时的讨论。

  生3:他们想买一个帽子和一副手套。

  生4:丫丫想买毛绒的帽子和手套。

  生5:亮亮想买皮的帽子和手套。

  生6:聪聪说有好几种选择呢。也许他想买毛绒帽子和皮手套;也许想买皮帽子和毛绒手套……

  师:同学们知道了红红和亮亮喜欢什么样的手套和帽子。那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呢?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算一算一共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喜欢什么样的?计算结果是多少?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选择,结合学生说的算法,教师板书竖式。如:

  生1:我喜欢毛线的。帽子是12.55元,手套是5.65元,一共要花18.2元。

  师: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用竖式计算的,12.55+5.65将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从右往左依次计算。

  教师板书:

  12.55+5.65=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12.55

  +5.65

  师:百分位上5加5等于几?

  生:等于10,向十分位进1,和的百分位上写0。

  教师板书:

  12.55

  +5.65

  生1:再算十分位上的数,5+6=11再进上1等于12,向整数部分进1,在和的十分位上写2。

  师: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某一位上相加满10,可以向前一位进1。

  接着完成竖式,写出横式上的数。

  12.55+5.65=18.20(元)

  12.55

  +5.65

  18.20

  师:写出结果时,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这种选择,如果有学生用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

  师:谁和××同学选择的不一样?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提出“小数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通过讨论,把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整合,理解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生2:我和××一样,也喜欢皮的。皮帽子48.5元,皮手套10.35元,一共需要56.15元。也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到黑板上来写一下竖式好吗?

  学生写出竖式:

  45.8

  +10.35

  56.15

  师:这个8为什么要和10.35的3对齐,而不和5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45.8的8在十分位上,就应该和10.35十分位上的3对齐。

  如果还有其他选择,继续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

  如果只出现上面中的一种选择,可以教师选择其他的搭配,让学生计算。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选购帽子和手套的问题中,学习了小数的进位加法。请大家讨论一下,小数的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加法时是一样的。

  ●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三、小数减法

  1.教师谈话,由前面计算结果差的多,引出皮帽子、皮手套都比毛线的贵,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个计算。

  2.请两个板演的同学介绍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将整数减法的知识迁移到小数中来,使学生理解: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可以从前一位借“1”。使学生了解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由前面计算的结果引发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积极尝试小数减法的计算。

  满10向前一位进1。

  师:观察我们刚才计算的结果,老师有一个问题,大家选择的都是一顶帽子、一幅手套,为什么计算的结果相差那么多呢?

  生:皮帽子、皮手套都比毛线的贵。

  师:那么,皮帽子比毛线帽子贵多少钱?皮手套比毛线手套贵多少钱?请你选择一种,试着算一下。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请两个学生板演。

  师:我们请两个在黑板上计算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生1:我计算的是“皮帽子比毛线帽子贵多少钱”。45.8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可以看作0。

  45.8-12.55=33.25(元)

  45.8

  -12.55

  33.25

  百分位上0-5,不够减,就从十分位上借“1”,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减法时是一样的。……

  生2:我计算的是皮手套比毛线手套贵多少钱?

  10.35-5.65=4.7(元)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提出: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用竖式计算。

  在掌握计算计能的基础,讨论计算方法的联系,是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整合和提升,理解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考察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考察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5

  -5.65

  4.70

  百分位上5减5等于0,十分位上3减6不够减,从整数部分个位上借“1”,个位上是0,再向十位上借,十位上借1是10,个位上剩9。十分位上13减6等于7,整数部分个位上9减5等于4。写竖式时,4.70可以写成4.7。

  师:大家讨论一下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联系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进行一组练习,请在本上做练一练第1题。

  教师巡视,辅导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看练一练第2题,谁来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我们知道了红红去年体检时身高1.39米,今年体检时身高是1.52米,算一算红红长高了多少。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订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练一练第3题,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用竖式计算。

  4、练一练第4题,学生自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具体量的计算,考察计算的是否正确。

  给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正。

  师:第3题是一些具体量的计算,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计算结果不要忘记写单位。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4题的情境图,自己选择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订正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加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加法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发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8+6=?

  28+5=?

  37+9=?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说明减法的问题明天再研究)

  2、合作学习:小数加法教学

  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合作、交流)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加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反馈练习:

  1、列出2.8+2.1、 *+0.9、 19.2+0.9的竖式,然后计算。(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2、96页做一做。

  三、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

  四、作业

  练习二十二1题第一部分、5题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减法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减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减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减法、小数加法计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减法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减法计算方法。

  一、准备题

  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25-8=?

  3.7+0.8=?

  71-52=?

  10.7+0.5=?

  二、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昨天提出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列式然后合作学习。

  (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

  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减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减起;小数减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试笔算小数减法。(小组合作)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减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怎样计算?

  当十分位上被减数不够减时,向个位借一为什么到十分位作十?

  4、反馈练习:

  1、

  13.8-4.7=

  5.2-1.9=

  10.8-5.9=

  2、97页1题后面部分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

  97页2题、3题、6题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在自主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购买物品的经历。并引出教材中的购物问题。

  2.让学生读,鼓励学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交流学生的购物经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了解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为解决问题作铺垫。

  师: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常买东西的经历。除了学习用品、零食和饮料外,谁还给自己买过其他物品?说一说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指名几个人说购物情况。

  师:我们书中的几个同伴也一起到商场给自己买物品,我们看一看他们想买什么?看课本第95页。

  学生读书。

  师:图中有什么物品?价钱是多少?几个同学想买什么?

  生1:图中有两种帽子,一种毛线的一顶12.55元,一种皮的一顶45.8元。

  生2:图中有两种手套,线手套一双5.65元,皮手套一双10.35元。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二、小数加法

  1.教师谈话,提出“选择自己喜欢的帽子和手套,算一算需要多少钱?”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计算的时间。

  2.交流学生选择的物品和计算的过程及结果。

  12.55+5.65的竖式计算采取学生说,教师板书做法,重点解决进位问题。45.8+10.35的竖式采取让学生板书出竖式,教师提问的方式,重点解决不同位数的小数相加问题。

  让学生解决自己“购物”需要的钱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经历自主尝试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是学生相互学习,理解计算方法的过程。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时的讨论。

  生3:他们想买一个帽子和一副手套。

  生4:丫丫想买毛绒的帽子和手套。

  生5:亮亮想买皮的帽子和手套。

  生6:聪聪说有好几种选择呢。也许他想买毛绒帽子和皮手套;也许想买皮帽子和毛绒手套……

  师:同学们知道了红红和亮亮喜欢什么样的手套和帽子。那么,你喜欢什么样的呢?下面,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顶帽子和一双手套,算一算一共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喜欢什么样的?计算结果是多少?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有不同选择,结合学生说的算法,教师板书竖式。如:

  生1:我喜欢毛线的。帽子是12.55元,手套是5.65元,一共要花18.2元。

  师: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用竖式计算的,12.55+5.65将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从右往左依次计算。

  教师板书:

  12.55+5.65=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12.55

  +5.65

  师:百分位上5加5等于几?

  生:等于10,向十分位进1,和的百分位上写0。

  教师板书:

  12.55

  +5.65

  生1:再算十分位上的数,5+6=11再进上1等于12,向整数部分进1,在和的十分位上写2。

  师: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某一位上相加满10,可以向前一位进1。

  接着完成竖式,写出横式上的数。

  12.55+5.65=18.20(元)

  12.55

  +5.65

  18.20

  师:写出结果时,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这种选择,如果有学生用口算,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给予鼓励,然后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

  师:谁和××同学选择的不一样?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提出“小数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通过讨论,把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整合,理解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生2:我和××一样,也喜欢皮的。皮帽子48.5元,皮手套10.35元,一共需要56.15元。也是用竖式计算的。

  师:你到黑板上来写一下竖式好吗?

  学生写出竖式:

  45.8

  +10.35

  56.15

  师:这个8为什么要和10.35的3对齐,而不和5对齐呢?

  生: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45.8的8在十分位上,就应该和10.35十分位上的3对齐。

  如果还有其他选择,继续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

  如果只出现上面中的一种选择,可以教师选择其他的搭配,让学生计算。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选购帽子和手套的问题中,学习了小数的进位加法。请大家讨论一下,小数的进位加法和整数的进位加法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可能会说:

  ●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其实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加法时是一样的。

  ●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三、小数减法

  1.教师谈话,由前面计算结果差的多,引出皮帽子、皮手套都比毛线的贵,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选择一个计算。

  2.请两个板演的同学介绍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将整数减法的知识迁移到小数中来,使学生理解: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可以从前一位借“1”。使学生了解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

  由前面计算的结果引发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积极尝试小数减法的计算。

  满10向前一位进1。

  师:观察我们刚才计算的结果,老师有一个问题,大家选择的都是一顶帽子、一幅手套,为什么计算的结果相差那么多呢?

  生:皮帽子、皮手套都比毛线的贵。

  师:那么,皮帽子比毛线帽子贵多少钱?皮手套比毛线手套贵多少钱?请你选择一种,试着算一下。

  学生自主计算,教师个别指导。请两个学生板演。

  师:我们请两个在黑板上计算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生1:我计算的是“皮帽子比毛线帽子贵多少钱”。45.8的百分位上没有数,可以看作0。

  45.8-12.55=33.25(元)

  45.8

  -12.55

  33.25

  百分位上0-5,不够减,就从十分位上借“1”,这一点和计算整数减法时是一样的。……

  生2:我计算的是皮手套比毛线手套贵多少钱?

  10.35-5.65=4.7(元)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提出: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发表意见。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练一练第2题,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用竖式计算。

  在掌握计算计能的基础,讨论计算方法的联系,是对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整合和提升,理解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考察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考察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35

  -5.65

  4.70

  百分位上5减5等于0,十分位上3减6不够减,从整数部分个位上借“1”,个位上是0,再向十位上借,十位上借1是10,个位上剩9。十分位上13减6等于7,整数部分个位上9减5等于4。写竖式时,4.70可以写成4.7。

  师:大家讨论一下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联系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进行一组练习,请在本上做练一练第1题。

  教师巡视,辅导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看练一练第2题,谁来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我们知道了红红去年体检时身高1.39米,今年体检时身高是1.52米,算一算红红长高了多少。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班订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3、练一练第3题,学生明白题意后,独立用竖式计算。

  4、练一练第4题,学生自由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具体量的计算,考察计算的是否正确。

  给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正。

  师:第3题是一些具体量的计算,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计算结果不要忘记写单位。

  师:请同学们观察第4题的情境图,自己选择信息,提问题并解答。

  订正时,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7

  (《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95——97页的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整数的加减法计算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小数的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加减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三、出示自学提示(课件)

  1、自学95——97页的内容,根据例1两个表格中所提供的

  信息各提出一个或几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2、试着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检查

  五、交流汇报

  1、指名汇报提出来的数学问题及解答方法

  如:在第一轮比赛中,*队比加拿大队领先几分?

  53.40-49.80=3.60

  两轮比赛结束后,*队和加拿大队总分分别是多少?

  53.40+58.20=111.60

  49.80+49.20=99.00

  两轮比赛结束后,*队比加拿大队领先多少分?

  111.60-99.00=12.60

  2、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件)

  (1)小数点对齐

  (2)相同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六、当堂训练(课件)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2.98+0.56 12.53+4.67 6.07+4.89

  5.64- 1.78 7.2- *5 5- 0.41

  2、列式计算:

  (1)4.6与10.2的和是多少?

  (2)从80中减去10.65,剩下多少?

  (3)比28.67少7.8的数是多少?

  3、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小学数学教案《《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一共多少元?爸爸付50元,要找回多少元?

  4、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名称:

  白菜

  土豆

  萝卜

  收入________元

  30.45

  20.6

  19.75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七、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切实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书店买过书呢?老师我最喜欢看去书店买书了,因为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书本任你挑选。现在,比如老师想再去书店买几本书,分别是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单价各是*5元和4.29元,根据这两本书的价钱你们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多多少钱?

  师:非常好!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5?+4.29

  师:第二个问题,谁来?

  生:*5?-4.29

  师:很好!那*5?+4.29和*5?-4.29到底等于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师:这两道算式你们会算吗?请同学们拿出草稿纸来列竖式算一算吧!师:同学们,你们算好了吗?来看看黑板上这两位同学做的,(念一下竖式)你们同意吗?

  师:(指着竖式)像这样一位对着一位减,你们觉得陌生吗?那这样列竖式以前我们在哪见过

  生: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用过.

  师:是呀,那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

  师:是的,瞧,我们来看看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数点对齐.

  师:小数点对齐,也就确保了相同数位对齐.太棒了!你们已经找到了小数加减法最关键的地方.

  二、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些礼物,瞧

  数学家的故事:*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童话故事:4.25

  问: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道数学问题并列式解决吗?能吗?拿出草稿本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列式解决。

  师:怎么样,同学们都写好了吗?老师收了几位同学做的题,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两位同学都提了水彩笔比跳绳贵多少元?

  8.3-*5,谁做对了,你们同意第几种?

  8.30 8.3

  -*5 *5

  1.85 1.95

  生:第一种。

  师:那为什么是这样做的,你有想法吗?

  生:8.3中有隐形的“0”

  师: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百分位上添“0”?

  师:对,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谁来说一说第二种哪错了?

  生:0-5忘了退位减.

  师:好了,虽然这位同学出错,但给了我们很重要的提示.

  师:刚才这个问题提得真好,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还有同学提出不同的问题,咱们来看看.

  如:*5+4.25=10.70(元)

  师:仔细看看这道题的得数是10.70,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得数上,小数的末尾出现了“0”

  师:那你知道结果可以怎样写?

  生:10.7

  师:为什么?

  生:小数的性质.

  师:以后,当计算小数加减法,如果小数的末尾是0,我们要对结果进行,去掉0,在把化简结果写在横式里,这也是我们数学简洁美的体现.

  师:老师这再列出两个式子。.

  9.6+60.4=70.0(元)

  师:你们对它有什么建议吗?

  生:得数可以写成70.

  师:对,最后的得数能化简的就要化简.

  师:大家再瞧:9.6-7.53=2.07(元)这个得数上也有0,能去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师:刚才我们做了这么多的小数加减法都从哪一位算起?

  生:从低位算起.

  师:其实这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什么算法相同?

  生:和整数加减法相同.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生:得数要点上小数点.

  师:嗯,说得太好了,这确实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

  师:谁来说一说在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

  生:...

  三、练习巩固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做一下书本72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们,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数位要对齐,小数的得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

  五、作业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你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呢?

  2、能将这些物品的价格用小数表示吗?(例题中食品的价格先用元角的形式写出来)

  3、一位同学用他的数学日记向我们讲述了他一天中遇到的小数问题,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开始今天地学习好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减法

  1、日记:5月21日,晴。昨天数学课学习了小数,老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小数。今天一大早我就在家门口的早点店看到了它们,正好还没吃早饭呢,我想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吧,要用( )元呢?我还想给妈妈买碗面条,一碗面条比一碗馄饨贵( )元呢?

  2、日记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师板书算式)请你和同桌商量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汇报两题的思考过程)

  3、这两道题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在草稿纸上试一试。(指名板书)

  4、(先问加法是怎么算的,介绍完后再问)为什么这样对齐呢?为什么5和7相加?为什么得数中要有小数点?它应该写在哪呢?看着自己的竖式互相再说一遍计算过程。

  5、(请同学介绍减法的计算方法)竖式中时怎样对齐的?4不够减8怎么办?得数中为什么要写0和小数点呢?0有什么作用?看着自己的竖式再说说计算过程?

  6、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试一试

  1、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你都会了吗?完成几道试一试。(第一题)一边做一边想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有什么相同或不同吗?

  2、小结:列竖式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先计算小数部分,再计算整数部分。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

  3、你能任选出两种食品,先求出他们价格的和,再求出他们价格的差吗?(写在书上)

  4、汇报结果。怎样才能没有遗漏的将每种组合都写出来呢?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一)习题三

  1、日记:盼了一天终于盼来了下午的科学课,课上老师让我们测量池塘的水深,这里居然也有小数的问题呢?通过测量和计算我们知道了水深( )米。

  2、他们是怎么测量的,你看懂了吗?(请一位同学演示一下)要求水深多少米,怎样解决呢?

  (二)习题四

  1、日记: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花店,突然想起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买一支玫瑰花和一支康乃馨送给妈妈,给她一个惊喜。可我只带了3元钱,够买吗?

  2、怎么才能知道3元够不够呢?(学生计算)

  3、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能提出什么加法或者减法问题吗?请你先在心里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解答在本子上,解答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让同桌帮你检查。

  4、根据他的算式你能猜出他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吗?

  四、总结回顾

  1、日记:原来生活中用到小数的地方还真不少,我想只要我注意观察一定还会发现许多与小数有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今天又学了哪些与小数有关的知识呢?今天回去你也可以试着写写数学日记,找找生活中的小数,和他比比谁写得好。

  2、最后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起来,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起来,如果等于1就都起来。

  教学反思:

  最初自己的设计为了体现简单的内容要上出内涵来,在练习中设计了很多高难度习题,结果第一次试上就发现,完全是我一厢情愿。同时因为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练习上,而显得主次不明。第二次修改后试上,张书蕾老师让我自己谈谈教学感受,其实我知道学生学的很轻松,主要是内容简单学生又有相当充分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因此回答时自信满满。张老师却问我说,既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而从头至尾都牵者孩子走呢?我当时就被问住了。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这样想法呢?最初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学过三年级的内容,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没有把握。总担心他们会遇到困难,场面无法控制。因此加法、减法分开一步一步教学,加法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尝试笔算,学生介绍算法,接着练习几道题,减法直接进入笔算,请学生介绍算法,练习。如此这般以后,学生都能“较出色”的完成练习。但即使在我试上过两次后,在张老师提出之前,也从未想过将加、减法同时放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和展示自己的空间。可能心理还是偏向于“教”,而忽视了自主的“学”。接受了张老师的指导意见后,重新思考例题的处理方式,其实当时心中依然没底,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的提问设计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要求更高。但试上过后发现,对于加、减法的同时计算尝试,学生并没有任何的困难,相反还自己开始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自己的计算寻找根据。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试上中我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初次教学时,我想请同学在介绍计算加法的时候能说明算理。因此我采用了打断汇报同学的方法,来帮助大家理解算理。比如当同学介绍他是先写0.5再写0.7时,我马上就问你是怎么对齐的,为什么这样对齐。当他介绍先算5+7等于12时,我又问为什么先算5+7。而到第二次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思考。如果我在一位同学汇报算法的过程中提问他,虽然感觉追问的很及时。但那样不但打断的他的思路,使他的思维过程显现断裂而不连续,同时这样的追问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思考。不如先让他全部说完,再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将所有同学都拉进思维的旋涡。这样是不是更好呢?第二次试上时,我就实践了自己的想法,但效果却并不如第一中方式好,显得老师的问题多而琐碎。要不要改回到以前的方式呢?就在我很困惑的时候,张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赞成我之前的思考价值。老师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和奋斗,都得到了别人的帮助的认可。我是幸运的。因此在最后的教学时我仍然采用了,先请一个同学完整的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全班探究算理的方式处理了例题。

  课后我又在思考,既然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又与整数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如果让学生尝试验算,自我进行验算方法的从整数到小数的迁移,可能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整。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汁算。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I.做复习第1题第(1)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三道题计算时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加法要怎样算?小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做复习第1题第(2)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这二道题计算时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减法要怎样算?小数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3、整理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认为小数加、减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小数加、减法要怎样汁算?关键都是什么?

  三、加、减法综合练习。

  1、口算。

  小黑板出示复习第2题,让学生口算,老师板书得数,并结合得数末尾去0、整数部分的O要写的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2.做复习第3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检查计算过程和验算方法。

  3.做复习第5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重点检查第二小题列竖式后怎样算比较简便。

  4.做复习第6题。

  指名学生说—说题意。

  让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提问:做这道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厂什么内容?你在复习中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加减法教学设计5篇

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把握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并会在实际计算中应用.

  2.通过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逐步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并把握加、减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要加的数或要减的数是接近哪个整百、整十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十数,多加了或多减了多少.

  教具和学具:

  教具: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减法的意义是什么?

  2.根据1745 980=2725,直接写出下面的得数.

  2725-1745=( ) 2725-980=( )

  3.口算下面各题.

  574 200476-300247 20

  352-200615 300113 60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利用复习中的口算最后一道题113 60.

  教师叙述:同学们会很快地计算出113 60的得数,因为60是一个整十数.那么,怎样很快计算出象113 59这样算式的得数呢?首先我们要研究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演示“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课题)下载

  2.教学例1.(演示“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例1)下载

  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1)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自己解答.

  1304634130(46 34)

  =8434=13080

  =50(本) =50(本)

  (2)学生讨论:两种算法结果怎样?哪一种算法比较简便?

  (3)教师提示:

  从130里依次减去46和34,等于从130里减去46与34的和.

  3.学例2.(演示“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例2)下载

  计算295-128-72.

  (1)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联系例1同桌进行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3)教师强调: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而这两个数的和恰好是整百数,所以,先算 (128 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4.完成55页“做一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567-55-145 470-254-46

  (三)巩固发展(演示“加、减法的简便算法”,出示练习)

   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63-96-104970-132-68

  400-185-15472-126-124

  168-28-72 437-137-63

  244 182 56200-173-27

  124 68 76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加、减法简便运算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实际计算中可以使计算简便,提高同学们的计算能力.

  (五)布置作业

   教材58页7、18题.

  7题: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263-96-104 970-132-68

  400-185-15 472-126-124

  18题:学校买来2500张白纸,第一次用去365张,,第二次用去335张,还剩多少张?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游戏:鸽子传信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把握简算的方法,在计算中使一些计算简便.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游戏预备:

   1、全班学生分为5个竖排,每一竖排将有10名同学组成.

  2、预备一个画有鸽子的信封,每个信封中装有10道简算题的试卷.

  3、教师在黑板上划分出5个区位,然后分别贴出1——5的名次序号.

  4、分别给每一小组取个名字.

  游戏过程:

   1、把预备好的题装入信封内,并放在每一组的第一个桌子上,老师开始计时由第一个同学开始答题,然后一个接着一个往下传,当最后一名同学答完时把手中的题先交给老师然后再把自己的组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在黑板相对应的区域上写出来.

  2、比赛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一起来检查信封中试题的正误,最后排出比赛的名次.

  3、获得本次比赛第一名的同学将每人得到一朵小红花.

加减法教学设计2

  算法多样化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选择口算的最优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小组内进行评价,进行辩论,进而形成最优的口算方法,通过多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而自主的选择最优的口算的方法,并且通过练习达到认可和巩固的作用。

  在设计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估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习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加减法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动手动脑能力及归纳出分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加减法的算理、“整体”与“个体”的转化,化未知为己知。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抽象后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理解“1”表示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交流谈话法、操作合作法。

  教具准备:

  课件、纸卡片、彩笔、剪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理解分数

  二、动手动脑、交流合作

  1.创设情境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找水喝,没想到猪八戒找到一个大西瓜,他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就把西瓜*均切成八块,师徒四人每人两块。他很快吃掉自己的两块西瓜,可是他还馋得直流口水,就又吃了三块西瓜,他只顾自己吃,差点把师傅都忘了。

  2.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法运算

  (1)猪八戒第一次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又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次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同学们,你能帮他算一算吗?

  师: +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说说看。

  (全班交流,初步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规律。)

  (2)动手操作活动。

  ①同桌合作商量,将一张画有图形的纸*均分成若干份。 ②每人按自己的喜好,涂出其中的几份。(不能都涂完,要互相谦让。)

  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涂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④你们两人一共涂了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怎样算的? (同桌合作完成,师巡视并提醒如何进行计算。)

  ⑤全班交流,同桌汇报。

  ⑥观察交流,在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明确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理。

  3.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减法运算

  (1)师:猪八戒第一次和第二次哪次吃的西瓜多,多了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

  (2)比一比。

  ①拿出涂色的纸,同桌互相比一比。

  ②把算式写在纸的背面,并说一说是怎样减的。

  ③你在计算时发现了什么?

  (3)师:猪八戒吃了这个西瓜的 后,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师傅和师兄够吗? (四人小组讨论)。

  4.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数形结合

  1.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1题。

  2.教材第61页“练一练”第2题。

  四、强化新知、课外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反思 :

  本课在新授课之前先练习了两道题。旧知一般是后继新知的生长点,通过叙述分数的意义和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练习,可以习旧引新,承前启后;再通过动画故事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猪八戒吃西瓜”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

加减法教学设计4

  教材来源:

  教内容来源:

  主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授课对象: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能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通过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运算要数位对齐的道理,通过迁移旧知来正确运用定律进行小数的简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学习目标:

  1、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评价任务

  任务一: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任务二:培养学生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复习检查:

  1、小数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4.7-0.50.56-0.461.2+0.8

  1-0.40.39+0.157.7+0.63.6-0.8

  4.8-35.7+0.23.6-1.67+2.3

  学生独立

  完成并验

  算

  揭示课题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环节二

  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3、板演下面各题并演算

  8.02+15.28

  108.5-35.05

  25-16.07

  4、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

  (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计算的重点、难点都集中在小数点的处理问题上,计算的结果都要考虑是否要用小数的基本性质使之变成最简。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出现什么了?像这样的情况你知道还可以怎么写吗?根据是什么?

  环节三

  练习

  1、小组内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

  2、抽生板演检测。

  学生认真看书

  教师巡视

  环节四

  总结

  回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回顾提高

  总结做题经验

  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1)白菜比萝卜多卖多少钱?(2)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加减法教学设计5

  (一) 学习目标

  1、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需要,探究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和“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的意义,能提出与此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3、创造机会让学生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并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让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并提出简单问题,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进行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习内容

  1、基础性学习包

  (1)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包括整百数减三位数)。

  (3)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

  (4)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

  2、开发性学习包

  (1)品德课中《我和动物交朋友》对动物的初步认识。

  (2)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动物的知识,课堂上跟大家一起分享。

  3、拓展性学习包

  (1)去图书馆选取自己喜欢的动物的书本阅读,了解他们对人类的重要性,重点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七星瓢虫、猫头鹰、喜鹊、啄木鸟、黄鹂、青蛙单位时间内*均吃害虫的数量,并提出自己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2)和同学一起探究用算珠如何计算本单元所学加减法,并且进行验算。

  (3)丰收园

  (三) 整合点说明

  1、学科单元内整合:本单元的四个信息窗均为教学重点,信息窗一是掌握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信息窗二为被减数中间有零的、整百数连续退位三位数减法,可以整合到一起进行学习;信息窗三主要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信息窗四主要讲“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将这两个信息窗整合在一起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明确各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学科间整合:品德课中的《我和动物交朋友》可以在本单元加入,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其用数学的眼光探究动物界的兴趣。

  3、学科与学校特色课程整合:校本课程的珠心算课程可以使学生将本单元所学与算珠有效结合,进一步明确本单元所学算理,并且探究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感知祖国传统数学文化的魅力。

  4、体验式活动:学生搜集自己所熟悉的动物单位时间内所吃害虫数目,并能提出简单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同学一起探究如何用算珠解决本单元所学的问题。

  注:通过“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和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略)”的教学,为学生创设树林医生的情境,将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与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进行融合学习,

  一是让学生对本单元的这两个重点问题有了更明晰的认识,知道在解决了第一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第一步的信息对后一个问题进行求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和部分的数学思想;

  二是借助实际问题将两部分融合后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和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结合到一起进行学习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有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回顾整理,因为它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去解决问题,教师只在重点处给予点拨、补充和引导。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既有亮点,又有不足。

  亮点:

  (1)学案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由浅入深,既注重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将所学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还兼顾了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灵活度的培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关注差异生的知识生成。

  (2)加强了学生合作交流、评价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积极的思维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让学生展示、自己评价、纠错。以达到会做、会讲,会表达的学习目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本节课注重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中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不足:

  (1)对知识的总结不够准确。

  (2)学生的书写应从细节入手。书写应从左到右,小数点应是圆的,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不能中原题中改等。

  (3)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度不够。用班班通展示学生的学案会更全面,同时也能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这节课也存在着如何使复习课更加实用高效,在以后的复习中我将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做到真正的学数学,用数学。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它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这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预设的效果。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我通过摘取点心铺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优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待优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习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习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习、提升算法的应用练习”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

  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

  “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习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习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习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

  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

  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

  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

  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习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

  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习、提升算法的应用练习”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

  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8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和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小数加减法只涉及到一位小数,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整数加减法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理解算理与算法。

  整节课下来,因为试讲过很多次了,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通过文具店货架上的数据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笔算算理,并总结笔算方法。通过小数的加减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我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有:

  一、文具店”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出示文具店买文具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多个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算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掌握知识。如何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呢,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列竖式时,先理解0.8元和0.6元等表示的含义。如果出现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就是0,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这样一来学生对齐数位就容易多了。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后交流总结算法。

  三、设计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数学课特别是计算课往往比较枯燥,由于本节课的内容简单,所以在练习中我重视练习的设计体现多样性和层次性。

  四、结合主题图提出很多问题,理解掌握了计算方法后,自行运用知识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

  五、中不仅有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涉及基础的练习和竞赛的内容,增强了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参与。在练习活动中运用知识,提高能力。

  不足之处:

  一、学生尝试计算后,由于时间的关系,只连麦了三个同学,有一个还听得不清楚,只是个别孩子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算法,大多数学生处于听的状态,思考和表现的机会很少;

  二、课堂的前半部引入不够简化,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生的思考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思考的主动性。可能让学生们合作讨论和总结笔算方法,会有新的火花产生。或让学生把笔算方法用补充完整的方式也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驾奴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培养了学生叙述表达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9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习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习,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习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学习、迁移知识训练的方式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倡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只是说了一下,大部分同学都懂了,我想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待优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5)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10篇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1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数学的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系统的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对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牢固。在三年级也曾经进行过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虽然进行了小数加、减计算,但没有形成计算的法则。同时在本册第四单元较系统的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因此,学生对学习小数加减法有较好的基础。如何运用知识迁移,让孩子自主学习,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我在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使用,在反复研读教材后,大胆摒弃了教材原有的主题图及例题,创设了购物这一情境。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是考虑课本提供的素材----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的跳水成绩,对学生来说,时间已经久远,根本不感兴趣,而且学生对于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远没有对购物中的情境熟悉。小数加减法的难点是小数部分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如果选用课本中的情境,无法将着这种情况体现。基于以上原因,教学时我选用了商品的价格作为本课教学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在教学时我突出了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寻找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在哪些地方会遇到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什么加减法,在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并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课堂上孩子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整数加减法计算时要满十进一,小数加减法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竟然关注到了新知可能与以前学过的旧知之间有联系,这为课堂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二、问题引领,教师扶放结合,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创设购物情境,出示了三种商品及价格,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师选择其中一个出示,(两位小数加两位小数)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尝试进行计算。因为三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他们不自觉地做到了小数点对齐,对于算理和算法不在此处理,仅仅通过问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让学生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我把处理算理和算法都放在了“帮老师算算买一盒水彩笔和一本书要多少钱?(两位小数加一位小数)20元钱够吗?还剩多少钱?(整数减两位小数)”这两个问题中。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经历学习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以前算加减法题的时候都是把末位对齐,现在怎么不把末位对齐了?

  2、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

  3、算小数加减法时怎样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4、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把相同数位对齐时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一定要把相同数位对齐?结合具体的数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6、20没有小数点,你是怎么计算的?根据什么?

  通过这样几个问题的引领,引导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通过师生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自以为在课前充分的研读了教材,做了大量的准备,但教学的实际效果和课前预设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

  1、在处理为什么一定要把小数点对齐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学生不能结合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或小数的意义说出自己的理解。

  2、对整节课时间的调控不好,前面的环节松散,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时间处理。

  对于本课,还有一点困惑:在创设情境时,我以价格呈现,但我知道用一位小数表示的价格不规范。利用这种不规范的价格呈现会不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情境能将小数加减法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呈现?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3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习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习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4

  “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是在两位小数加减两位小数“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3.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下面是就这三个目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我认为这三个目标在本节课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一、化归的思想方法得到较好的渗透。

  首先由老师提供“一本故事书5.8元,一本连环画2.75元,”两条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

  (1)买两本书共多少元?列式:5.8+2.75;

  (2)两本书相差多少元?列式:5.8-2.75;接着老师又提供一条信息:如果妈妈给你8元钱,让你去买书,你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卖一本故事书还剩多少元?列式:8-5.8;

  (4)买一本连环画还剩多少元?列式:8-2.75。4道算式出来后,

  ①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②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

  ③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④引导观察,抽象概括“位数不同”的两个小数相加减以及“整数加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适时渗透化归的思想方法,即把“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如何转化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从而使新知识得到解决。此题,教师改变了以往一题一例的模式,老师既深钻了教材而又跳出了教材,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创设了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学生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他们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索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真正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二、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体现在三大环节。

  一是探索新知部分。4道算式出来后,先估算,后独立计算,算后再和估算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结果和正确值最接近。

  二是综合训练部分。当老师提供六种文具的单价“笔盒9.8元、书包30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后,提出:

  (1)3元钱可以买哪两种文具?

  (2)40元钱买哪两种文具找回的钱最少?

  然后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数学问题,学生提出(1)我买两种文具的钱在10至11之间,我一定买的是哪两种文具?(2)我买的两种文具的和是一个自然数,我买的一定是哪两种文具?

  三是课堂作业部分。要求作业先估算再计算,能口算的直接写出结果。这三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三、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综合训练中,我把课后第二题进行了修改,原题是“笔盒9.8元、书包35.6元(改为30元,意在对整数加减小数进行训练)、铅笔0.7元、本1.2元、转笔刀2.46元、尺子1.45元,购买两种你最需要的文具,一共要用多少元?”改为:“要求学生从这6种学习文具中,任意购买两种不同的学习文具,求出一共要用有多少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这个问题的提出,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学生很容易用数线段的方法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老师又提出:“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让你求出任意两种文具相差多少元,又有多少种不同的列法?”当学生猜出10种和15种出现了两种结果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辩论中,学生找到了“把这6中文具由大到小排列”的方法后,再一次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学生较好的运用了化归的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把这15道加法和15道减法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亲自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估算、口算、计算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5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思维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下面是我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几点反思:

  首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加上三年级时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算出结果。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当数位不同时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其次,紧密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教学内容在引入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购买学习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与兴趣。其中选取的4个数据,转化成小数后(前一单元知识的迁移),利用求两个数的和与差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创设生活中的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题目编排上体现小数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进一步巩固学生本册中学到的简便运算,也是下一个例题小数加减混合计算的一个铺垫。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三点,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普遍表现出“简单、都会了”我出示整数减小数这一类题型。9—1。65指名板演。整数的小数部分没有用补0的方法,使小数部分数位同样多再减。让学生自己检验,也就是利用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来验算小数加减法。马上又出示900—1。65,此题设想学生会不会由上题的迁移把数位三位对三位来处理,在课上还真有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非常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复习课上,我又强调了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的事项: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题中,针对学生的出错点,又专门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还不错。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6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习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习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7

  从讲台上走下来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很不安,很内疚、很遗憾,带着不自信走上讲台,又带着懊恼走下讲台,整个过程让我有些晕。课处理到这个程度,的确需要很好的反思自己。下面谈两个自问自答的问题、三个遗憾点、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一、自问自答的两个问题

  1、问题一: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

  (1)原因:问题的推敲不到位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思考着的问题是,我的40分钟哪里去了?尽管我在课堂上数次的看表调整时间,依然无济于事。仔细的回忆了一下,又和一位听课教师核实了一下,我的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复习约10分钟+新授约20分钟+拓展约10分钟,很显然,这样分配不合理,计算教学的课堂,怎么能没有训练就下课呢?!时间浪费在复习和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处理上。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为有意强调学生的学习、书写习惯而忽略了重点的把握,比如因为想照顾多数学生而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发言的机会等等,但是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我的问题提炼的不到位。

  典型错例:当学生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时,问题应该是:“这样做对吗?”而不是:“同学们仔细观察他写的竖式和计算结果,你有不同意见吗?”问题的跑偏带动学生关注点、思维点的跑偏,学生很无辜,我很懊恼。

  (2)对策:修正问题、微调切入点

  如果重新来上这节课,我想这样改动:

  复习环节:组织学生做笔算整数加减法之后,展示学生作品,并提问:“这样做对吗?”、“同学们来想一想,笔算整数加减法时该注意什么?”把学生的评价点集中到题目做的对不对上面,迅速回忆起注意事项,揭示课题。

  新授环节:继续使用三本书的价格情景,学生提问并列式时,顺势把5.40改写成5.4,确保两个例题一个是小数位数相同的,一个是小数问题不同的。然后以这两道题为载体,研究小数加减法笔算的注意事项,明白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和怎样对齐的道理,同时讨论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拓展环节:重点处理两种特殊情况,一个是整数和小数相加减,一个是得数的末尾有0的题目。借这两道题把小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继续补充。

  2、问题二:课为什么会上到这个程度?

  (1)原因:面面俱到的负面影响

  郯城吕主任有句话说的好:“课不要考虑太多,不要面面俱到!”听时就心中一惊,课上完后才觉得,我就是“面面俱到后遗症”的典型代表。从设计教案到课堂操作,我在想什么呢?

  复习环节:想复习的充分,想做题,想让学生谈注意事项,还想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

  新授环节:想小步子走,想把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对比做充分、想讲透算理、想把小数加减法的各种特殊情况都展示总结出来……

  面对学生:想给更多学生回答的机会,尽管有时已经不需要他们再回答了......

  想得太多,结果失去的更多!

  (2)对策:有舍才有得

  课堂本不是产生完美的地方,我又何必强求。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习惯,怎么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得到培养!“舍得”是什么?有“舍”才有“得”!我需要抓住本质问题去关注,其他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就可以了。正如王永胜老师重述的华老师的那句话——“行动的摇摆缘于认识的模糊”,的确如此!我的认识本来就不够清晰,怎么可能奢望清晰的课堂实践?患得患失之后一定会失去很多,纵使性格使然,也要努力改正!

  二、三个遗憾点

  1、遗憾一:估算和笔算没有对比。

  笔算之后,没有和估算进行对比。如果能组织学生做对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估算的意义和价值,明白估算其实是一种比较实用的验算方法。

  2、遗憾二:没有及时改错。

  拓展练习,在处理小数加减法的几种特殊情况之后,应该组织学生改错,及时修正。但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带走了我的预设,忘记处理了。学生不能及时的改正错误,对知识的掌握一定会打折扣。

  3、遗憾三:0的处理还不够。

  尽管吕主任肯定了我对0的处理,但是我知道,其实还是不够的。比如,当学生在认识到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之后,是不是还可以把15.90和0.27这两个得数中的0做下对比,明白数学的简洁美是有限度的,不是什么0都可以去掉的。

  三、两个不确定的思考

  1、思考一: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究竟该设置哪些复习内容?

  小数加减法的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有很多,比如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小数的性质和意义等等,这些知识一一在课堂上进行复习是不现实的,时间不允许。那么究竟该把哪些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复习呢?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必须复习,因为我需要学生对这一知识充分的回忆,以便顺利的把整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中来。后来又觉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既然已经学习过了,置之不理好像也不合适,也需要在课上复习一下。但是这样设计之后,复习将占用10多分钟的时间(即使问题不跑偏也会这样),这在时间的分配上显然不够合理。后来和一些同事一些朋友交流,觉得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知识更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做小数加减法时会自然的启动一位小数加减法笔算的经验,不进行专项复习也可以。所以最后选择了在课堂上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希望这样可以充分的唤醒学生的知识经验,把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分析的更到位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就靠学生灵活嫁接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我不太确定,所以我想和各位领导、老师再讨论一下。

  2、思考二:竖式中的横线是否该强调用尺子标着来画?

  小数加减法是一节很经典的课,在名师的课堂中,在全国一等奖的课堂中,老师们都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用尺子标着画竖式中的横线,究竟需不需要?从学生的习惯培养来说,很需要!我们需要强调,需要让学生这样做。但是也有一些老师认为,把横线画直只是为了让竖式更美观,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如果学生在画线时很用心,不用尺子一样可以画的很好,又何必一定要强调呢?我觉得用和不用都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太确定该不该强化用尺子画线的要求,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可以给我指点。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8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数学的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9

  自参加工作以来,对计算教学的上课思路一直是模糊的。自从参加省小学数学网络研修,听了姚宗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知道了计算教学是要讲清算理和算法的。并且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升化。通过对小数加减法的备课,我认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但是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他们大多数知道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也有个别灵的学生知道小数点要对齐,四年级再来上小数加减法这节课,那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小数的意义来理解,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直接相加,不相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想用图形教学法,和市教研员一聊觉得这不是数学模型)

  真正上课时,县市里的教研员都来听课,有点紧张。

  学生真能提出98.35+0.7=,7为什么要和3对齐,而不和5对齐?我及时抓住这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只能说出因为5在百分位上,而 7在十分位上。这时,我继续追问,能否从计数单位这一方面说一下理由?这个问题有难度,只能说出5和7的计数单位不同。这时我急于总结了。其实完全可以再问怎么个不同法?学生很快会说出5表示5个0.01,而7表示7个0.1,不同的计数单位不能直接相加。

  (如果能再随即出示那个图像就好了,不知行不行)

  然后,我又问为什么3非要和7对齐?强化这一算理的理解。

  这时,我该总结板书了,可忘了这个环节。马上出示练习小数加法。在学生在做完练习以后,我来了个板书小结。县教研员张老师看出来,笑了。呵呵。但市教研员张老师,却认为这样做比我之前那样设计的要好。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学生做几个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如何用最简炼的话说一下如何做小数加法。

  再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减法,让学生体会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对于小数末尾需要添0的,我通过把3种不同方法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去发现哪种方法最好。

  这节课由于没有到电教室去上,没用上实物投影。所以没有处理练习题。这也是我一直毛病。不能做到精讲多练。

  县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要强调不光这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满十都要往前1位进1。多看郭思乐的三本书,要用理论来支撑,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学生还要继续培养。

  市教研员张老师评课:

  每一步都要严谨。自主研修时,关注出错的人,每一节别留知识缺陷。

  我会每天快乐的工作着、思考着。一定坚持。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10

  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我抛弃了教案预设的框架,一开始就直奔主题,让学生用小数直接进行购买商品的价格计算。

  在做的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学生的解答,分析归纳他们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在他们做完后,对他们说:大家都很聪明,能够独立做从未做过的题,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我们交流一下,展示你的成果,好吗?几句亲切的话语让同学们有了表现的欲望,纷纷上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回答真是生动活泼、千变万化而富有情趣,各有各的道理和内涵,从多个角度把简单的小数加法进行了合理而深刻的剖析,让我直面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维历程。反思我*时的教学行为,是不是有时太细了?我的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很有可能换来学生的心不在焉,甚至是逆反心理。

  而今天的这堂课,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为探索者、创造者,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创造力的培养也在迁移默化中生根发芽。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不会在新理念的潜意识下凋零。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6)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有关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回顾整理,因为它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去解决问题,教师只在重点处给予点拨、补充和引导。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既有亮点,又有不足。

  亮点:

  (1)学案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由浅入深,既注重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将所学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还兼顾了学生对知识运用的灵活度的培养,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关注差异生的知识生成。

  (2)加强了学生合作交流、评价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学生思考和表现的机会,积极的思维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台,让学生展示、自己评价、纠错。以达到会做、会讲,会表达的学习目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本节课注重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中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去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分析比较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不足:

  (1)对知识的总结不够准确。

  (2)学生的书写应从细节入手。书写应从左到右,小数点应是圆的,学生在改正错误时,不能中原题中改等。

  (3)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关注度不够。用班班通展示学生的学案会更全面,同时也能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这节课也存在着如何使复习课更加实用高效,在以后的复习中我将更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做到真正的学数学,用数学。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

  (二)、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我设计在最后的练习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对学生适当的引导留下了一些遗憾,如:计算*5—5。86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是并没有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数学的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 “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95-97页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成功的方面,也有遗憾的地方:

  一、成功点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了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现在是2010年,2004的奥运会离同学们已经太远,而且当时这些孩子还在是幼儿班的孩子,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陌生而且很遥远。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教师要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实施不能就课本教课本,依样画葫芦,而应立足新课标,按教材的编写意图,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教学要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学生才能想学、乐学、会学数学。因此我把情境改为为地震之后同学献爱心捐款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二)、找准学习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执教本课的前一天,我在我校的四年级的班级进行了一次教学前测,结果是:对于此内容,学生能结合情境提出部分数学问题并用小数加减法列出算式并非难事,教师只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并组织学生互动交流即可。①几乎每位学生都已经能用竖式计算一般的小数位数相同的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除外),这类题目简单带过就行;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正确计算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但是很少有学生能够表达清楚。就由此引入并展开新知教学,让学生掌握列竖式时要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这是教学重点之一。小数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已经学过了,但在计算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时不会自然想到可以用0补足,在小数加减法得数的小数部分中间有0时有人会把0去掉、末尾有0时大多数人不会把0去掉,这是教学重点之二。学生对于6-5.34=0.66这类问题的困难应该比较突出,而且与新旧知识都有关,这是教学难点。总之,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此内容的知识储备已经很丰富,但一些典型的普遍的问题,还需要老师提供思考的空间、点明知识的要点。

  (三)、体现算用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计算教学时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给计算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我一方面努力使计算技能的形成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努力把握好“算”与“用”的度,明确计算教学应以计算为重点、以解决问题为归宿。

  为了让“算”、“用”有机结合,我深刻理解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改编,创设了“阿勇与阿伟在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中的捐款”的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即:13.6+614.36+5.3413.6+14.366+5.3413.6-614.36-5.3414.36-13.66-5.34。这些算式都是经过细心揣摩之后确定的。接着选择14.36-13.6来计算,提出“①为何这一题的.末尾数没对齐?②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③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基础,即从单位角度讲元只能与元相加减,角只能与角相加减,分只能与分相加减,从数位角度讲个位只能与个位相加减,也就是说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所以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容易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我设计在最后的练习时先计算再应用,主要是因为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后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体现算用结合的理念。

  (四)、法理互通。

  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教育心理学认为:任何一项基本技能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操练才能正确掌握。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因此,我努力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的凸现计算教学的特点,我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尝试计算会巩固算法的计算练习、提升算法的应用练习”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1、通过计算14.36-13.6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相加减,掌握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

  2、通过计算14.36+5.34,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情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3、通过计算6-5.34,让学生明白整数与小数相减时,要在整数的后面添上小数点并补出与减数相同位数的0,这是一个连续退位的小数减法,是一个难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梳理计算小数加减法应该注意什么,这其实是总结计算方法。

  二、遗憾点

  这节课在备教材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少与学生的

  交流与沟通,就缺少备学生的机会,所以在执教过程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在创设情境之后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有三步计算的问题,既然学生已经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可能不予理睬,导致在这一个环节浪费了一些时间,在学生会算法、明算理的环节里,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较多,如:计算6-5.34的时侯,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情况、计算错误的情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情况等,这些教学资源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也是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是由于出现的情况比较多,所以在时间上就不得不付出。纵观我的这节课,没有大量的练习,用了很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情况问题,我只能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呈现、解决。所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把众多的情况问题都见识、解决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锻炼。但是这样一来,在时间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缺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动力,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不断反思提升自已。

  三、思考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比如:怎样教学才能避免课堂教学中的*?怎样让学生经历算法获得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怎样体现

  “算”“ 用”结合?在计算教学中怎样凸现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自主发展机会与空间?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更深处。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5

  一、教学行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劳丽诗和李婷勇夺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金牌的事迹,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活动中的沟通和合作

  在教学活动中力图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因此我设计了多个活动给所有的学生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如提问、列式、解答以及小游戏等,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反馈,通过信息的共享,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实现共赢。

  三、对教材的把握情况

  体育活动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教材提供的素材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选手劳丽诗和李婷夺金的奖牌榜,这是一条很好的资料,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课后的2道练习题也很有代表性,不仅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小数的加减法有2种检验的方法,即笔算验算和用计算器验算,提出了算法的多样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安排不够恰当,因此在这方面强调得不够。“我和姚明比身高”一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效果较好。

  四、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内伤”

  1、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回想整节课的教学,前面探索新知环节所用时间过多,有了整数加减法做基础,教学小数的加减法只需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和得数末尾有0要把0去掉两点,提纲挈领即可,无需纠缠过多,可以腾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后面的活动。“小猫钓鱼”环节还应再精简优化,以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活动过程组织要有条理

  本节课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过程基本上较为顺利,但在“小猫钓鱼”一节中,总体感觉费时多、效率低,有点乱,自己也不满意,究其原因还是设计不完美,当6只小猫计算完毕后,可让学生就在座位上选择1道加法和1道减法算式进行验算,然后说出小猫是否已经钓到鱼。另外没有钓到鱼的那只小猫出现了典型的错误即小数点没有对齐,还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订正,才能达到活动的最终目的。

  3、教学过程中缺少“智慧的火花”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从整体上看还不尽人意,存在着一些磕磕碰碰,在一些关键的点上未能得到提升,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在碰撞之中未能擦出精彩的“智慧的火花”,整体感觉较为*淡,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光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得还不够。

  4、教师应演示规范的板书格式

  本节课以学生上台板演为主,让学生自主发挥,但竖式的书写格式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黑板上板书一个规范的格式,并说明要求,以让学生清晰、明了,并以此标准来要求自己。

  数学是一种宏观的学习历程,但每节课、每个知识又是一个微观的探索过程,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要做的就是珍惜每一个探索的机会,踩好每一步脚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6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陌生。课堂开始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提炼出的数学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交流各自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成功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7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计算法则在算理上也与整数保持一致,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学生由于在之前对整数加减法接触较多,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回忆(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应该能顺利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所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出示购物小票自由读读这些信息

  (1)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提出几个简单加减法的问题,并口头列式。

  2、四道“小数的加减法”:

  (1)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交流计算过程;

  (2)反馈:指名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

  (3)评价

  设计意图:第一题是第一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尝试中学生不大会出错,重在说明这样对位的理由,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第二、三、四题是第二层次的感悟,小数数位不同的加减法及整数减小数,在尝试中学生可能有错误:数位没对齐、进位错误、倒减、退位错误,把错误作为教学中的宝贵资源,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在纠错、说理、争辩、比较中再次感受数位对齐,并发现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实现了数位对齐。

  3、小结:说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有几个地方是比较成功的:

  1.创设生活情境,重组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尝试计算之前,进一步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8

  整节课下来,整体感觉还是比较顺畅的,取得了预设的效果。通过出示的数据,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生活经验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①感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深度不够,开放性的问题不是太多。

  ②课堂的后半部分显得比较急躁,给学困生的机会不是太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能稍作等待,会有新的火花产生。

  ③驾驭课堂的细节处理有些地方还是不到位。比如在板书的布局上,还有小组讨论的设计上都要做进一步的调整。还有就是对于课堂生成性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应对,教学机智还是不够。这些问题都是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9

  在20xx国培乡村教师工作坊活动中,我做为主备人,要准备一节课堂实录课。我们组选择的题目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节。因这节课是本学期第八单元的内容,比较靠后。为了录课的需要,我选择了开学这两天提前讲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我讲了这节课,因这节课以前讲过多次,虽然有点担心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我认为还是应该能顺利进行,结果这节课不仅拖延了时间,整节课学生参与度不高,有点茫然不知所措,我自己觉得引导不动,只好自己讲。结果这节课效果不佳,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不足

  做为一名教师,认为这节课以前已经讲过,在备课时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只简单考虑了这节课的整体思路,而在如何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环节,并没有具体设计。在讲课时创设的情境是喜洋洋早餐店招收银员,条件是先计算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成绩的和,谁能计算出来才能成为一名收银员,想通过这个情境复习一下整数的加法,然后再引出本节课的早餐店买早餐的例题。由于准备不足,导致由这个情境引入小数的加法有点牵强,联系不紧密。

  二,课堂语言需要精炼

  一节好的优质课,精炼的语言是必备的。学生听后便明白意思,知道怎样做。教师要对每一个问题设计出怎么问,学生会怎么答。由于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准备不足,导致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在提问时总是说得啰嗦,学生还是不懂。启发性的语言总是显得苍白无力。比如在问:一杯豆浆和一个馒头一共要多少元?启发学生用整数加法来计算,然后再得出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我就引导得不好,啰嗦问了几遍0.5元等于什么?0.7元等于什么?看着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我只好直接讲0.5元=5角,0.7元=7角,导致浪费了很长时间。

  第三,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我们的数学课堂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衡量一节课是不是成功,要看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我们提倡小组合作。今天在课堂上,我认真观察了几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发现学生不会自主学习,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好些学生都是抄书上的算式,自已并不明白。在小组合作时,不知道怎样讨论、探究,组长没有起到引导作用,基础差的学生就不参与。

  思考后,我决定要上好这节课,必须做到如下改变:

  第一,进一步钻研教材,写好教学设计,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考虑进去,包括教师怎样问,学生怎样答,怎样引导学生。

  第二,继续锤炼课堂语言针对写好的教学设计,我会自己在课下先试讲多次,把每一个环节都说一遍,同时考虑学生的回答,制定自己的引导语言,起到启发学生的作用。

  第三,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切实落到实处一节优秀的高效课堂一定是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同时要和同伴搞好互助,组长起到引领作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发现自己的不足,深知光靠经验是不行的,要认真钻研业务,钻研教材,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0

  本节课《小数加减法》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整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进行导入,促使学生对整数加减的竖式计算进行一个较好的梳理及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情境进行引入,通过图片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揉合在一起。从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的解答。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课堂上,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发挥学生积累的竞赛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对个别学生则提出强制的要求,必须记住这种方法。

  2.同时,我还对题型进行了拓展,加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如:7.3+3.24=、5.1+3.35=等题目,通过这些题目突出小数点对此的计算方法。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7)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5篇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第117 、118 的内容及第120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一4 题。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并掌握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准备: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16-4+21 24-(18+3)

  2 . 老师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例1 的表格。

  ( l )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 2 )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

  ( 3 )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

  ( 4 )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 5 )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2 .出示例1 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

  ( l )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 " ? 是什么意思?

  ( 2 )请学生列出算式:

  ( 3 )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提问: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

  3 .小结。

  提问:你能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4 .完成教材第118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5 .完成教材第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四)思维训练

  某市举办一次数学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 。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综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

  五年级数学教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教师提问:前几节我们学习了什么?(通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方法是什么?(先求出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把各分数分别化成用这个最小公倍数作分母的分数.)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出示一组数:

  (1)自己任选两个数组成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2)学生可能出现的算式:

  (3)引导学生把上面算式分成两类:

  一类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类为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

  教师引入:

  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我们已会做,那分母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又怎样计算呢?这节

  课同学们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好不好?(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一)异分母分数加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

  1.教师提示:你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学过了通分,请你用学过的知识把

  分母不同的分数加法计算出来,能行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汇报结果:你怎么做的?把思路说出来.

  引导学生明确:以为例,与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用通分的方法使他们分母相同,找分母2和3的最小公倍数,用最小公倍数6做公分母,就是,就是,加就等于加.然后按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法则计算.

  板书:

  4.你认为最关键的地方是干什么?

  运用通分方法把不同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5.反馈练习: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学生任选一个分母不同的减法算式)

  1.教师提示:请你依照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2.汇报结果.

  3.填空,并说明理由.

  4.反馈练习:

  (三)整理法则.

  1.启发学生讨论:根据上面做题的过程,怎样把异分母加法法则和异分母减法法则合并成一个法则.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反馈练习: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应用什么法则及计算过程.

  ③验算.

  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的验算方法相同,都是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用差加减数的方法来验算减法.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然后按照()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化成()分数再加减.

  (3)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列式计算.

  (1)与的和是多少?

  (2)减去的差是多少?

  3.填空.

  4.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以前,火车乘轮渡过长江,需用小时,现在从大桥通过只用小时.现在火车过江比乘轮渡节省多少小时?

  五、布置作业.

  计算

  六、板书设计.

  导分母分数加、减法

  计算(也可能是别的)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从1里减去一个或几个真分数的算理和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的验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从1里减去一个或几个真分数的算理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基本训练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5;1=()/10;1=12/();1=20/()

  1=()/8=11/()=()/100=()/()

  2、说说下列各题中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并解释分数的意义:

  (1)一堆货物,已经运走5/8。

  (2)在一块稻田里插秧,第一天插了全部的11/20。

  (3)一批沙子,砌墙用去全部的1/4,修操场用去全部的2/5。填沙坑用去全部的1/10。

  [第(1)、(2)题指名答,第(3)题同桌交流再反馈]

  二、引导探究,掌握新知

  1、以上面2中的第一小题为例,请学生补问题,并尝试列式计算。

  (1)一堆货物,已经运走5/8。------?

  (2)学生补上问题,尝试列式计算。

  (3)反馈思考过程。

  (4)教师点拨强调:在1-5/8这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中为什么要把“1”看作8/8,并用圆形纸片演示算理。

  (5)设问:你有什么办法检验这个结果是否正确?

  (6)学生尝试验算,并谈谈方法。

  (7)专项练习。

  1-2/31-4/71-5/61-7/10

  说说把“1”看作积分知己。

  2、探究连减:把上面2中的第二、三题补上“求剩余”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1)学生常识列式计算。

  (2)反馈方法。

  第二题:1-+7/20-11/20或1-(7/20+11/20)

  第三题:1―1/4―2/5―1/10或1―(1/4+2/5+1/10)

  教学过程

  备 注

  (3)质疑:为什么把第二题中的“1”看成20/20,而不把第三题中的“1”看作4/4、5/5或10/10而要看作20/20?

  (4)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专项练习:先说说把“1”看作几分之几,再填空并说出结果。

  (1)1―1/8―3/8=()/()―()/()―()/()=

  (2)1―7/12―1/12=()/()―()/()―()/()=

  (3)1―1/4―3/8=()/()―()/()―()/()=

  (4)1―1/8―3/10―1/4=()/()―()/()―()/()―()/()=

  4、同桌相互出题计算:要求每人出一题,最好是连减。

  从所编习题中让学生感知:有些算式能减,有些算式不能减,因为所编的习题不管后面连续减去几个真分数,这些真分数的和必须小于1才能相减。

  三、巩固练习

  1、选择正确的答案。

  (1)1―1/8―3/8=()。

  A、1又1/9B、8/9C、1/9

  (2)1―1/8―3/10―1/4=()。

  A、1/4B、1/3C、1/12

  2、应用训练。

  (1)一根钢条长1米,截去2/5米,还剩多少米?

  (2)果园里计划用一块地的2/5种桃树,1/3种梨树,剩下的种苹果树。种的苹果树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①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②讨论:为什么第一题要写单位名数,第二题则不写?

  四、课堂

  师生谈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2、在解答“1减去真分数”的有关应用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课堂作业

  求未知数X:

  X+4/15=11-X=5/21X-1/6=5/187/15+X=4/5

  计算方法学生较易掌握。难点是部分学生尚不能清楚地明白单位“1”和分数的关系,这是分数应用题不同整数应用题的地方。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能运用法则,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基本训练

  1、巩固分数的意义。

  (1)说出下列各分数的意义,并指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含有几个分数单位:4/72/3

  (2)指出下面各题中的单位“1”,并解释分数的实际意义。

  ①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5

  ②一批水果卖出了2/5

  ③一条公路,已修了1/4

  ④地球表面积约7/10是海洋

  ⑤一项工程,甲队每天做1/20

  (3)分组练习P128(1)

  2、巩固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1)视算。

  1/2+1/21/2+1/32/3+1/63/4+1/6

  1/2―1/21/2―1/32/3―1/63/4―1/6

  (2)说说计算方法。

  (3)分母分数相加减,怎样计算?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怎样计算?

  (5)通分时,经常会碰到哪三种情况?公分母各应怎么求?

  (6)“竞赛”

  看谁做得对又快ρ129(3)

  二、综合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P129(4)并补充

  (1)1减去1/3的差,再减去1/2,等于多少?

  (2)3/10与3/5的和,再加上3/4,等于多少?

  (3)1减去3/10的差,再加上1/10,和是多少?

  (4)1/4加上2/5,再减去3/20,差是多少?

  2、题组训练(比较后再列式)

  教学过程

  备 注

  (1)红领巾花圃、计划1/3亩种月季节,1/4亩种杜鹃花,剩下的1/2亩种菊花,这种花圃有多少亩?

  (2)红领巾花圃,计划1/3种月季花,1/4种杜鹃花,剩下的种菊花,种菊花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3)一条路已修了2/5,还剩多少没有修?

  (4)修一条1千米长的路,已经修了2/5千米,还剩多少没有修?

  3、独立作业:P129(5)

  三、提高练习

  1、一件工程,甲队单独做需20天,乙队单独做需15天,丙队单独做需18天,三队合做一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几分之几?

  (1)想:把什么看作单位“1”?

  甲队独做20天完成,每天能完成这项工程的()/()?

  乙队呢?丙队呢?

  (2)学生练习

  异分母分数连加如何计算?

  2、讨论思考题。

  (1)1/()+1/()=5/12

  想:把5/12分拆成()与()的和,再约分。

  5/12=1/12+4/12还可以5/12=2/12+3/12

  =1/12+1/3=1/6+1/4

  1/(12)+1/93)=5/121/(6)+1/(4)=5/12

  (2)1/()+1/()+1/()=13/18

  A、学生讨论拆分方法

  B、反馈13/18=1/18+6/18+6/18

  =1/18+1/3+1/3

  13/18=(1/18+3/18+9/18)

  1/18+1/6+1/2

  你能说出几种?有什么规律吗?

  (三个加数的分子都应是18的约数)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作业本》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明白单位“1”和分数的关系,还能正确解答从整数里减去真分数的应用题。学生解决思考题的能力比较差,今后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

数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练习十四第5—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估算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重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或自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再现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请学生交流: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直接引起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回忆。)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口算:

  2、解方程

  X+=—x=

  x—=x+=

  3、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先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合理猜测。(鼓励学生进行有根据地猜测和推想)

  (2)学生每人选做两组题,计算后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

  (3)请学生先和同桌进行交流,再请几位学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每组题中的两个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也是1,把这样的两个分数相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而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和或差。(教师及时学生交流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三、自主检测、完善

  1、出示练习十四第6题。

  (1)理解题目意思后,学生先独立思考进行解答。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思考的。

  2、出示练习十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看看哪几题的结果接近1/2,再计算。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及时。

  3、解决问题。

  (1)出示练习十四第8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

  (2)出示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认真看图,收集从图中获取的信息,然后独立思考并解答三个问题。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及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讲评。

  4、补充练习

  1、食堂运来一批大米,第一周吃了总数的4/15,第二周吃了总数的7/60。这两周一共吃了总数的几分之几?

  2、张大伯收了1/2吨西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1/5,还剩总数的几分之几?

  3、一个最简分数,分子减去1,约分后是5/6,原分数是多少?

  4、一个分数,分子、分母之和是29,如果分母增加13,约分后得1/6,原分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同桌之间可互相解答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四、归纳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练习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练习课,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还能运用已学的运算定律、性质等进行简便计算,效果比较好。但在拓展练习中,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打不开思路,经提示和部分学生的引路,知道了很多的思考方法。另外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练习,巩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通过测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知识的检验,找出存在的问题,订正错误,并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8)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3篇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1

  教学要求: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2

  教学要求: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活动准备:

  1. 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老师从多个角度提问,如这个电话的第一个号码是几?“6”是第几位号码?最后一位是几?

  师:你们真棒!一下子就把这个电话号码破译出来了,你们是怎么破译的?

  幼:是用加减运算的方法破译的。

  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电话吗?

  幼:幼儿园。

  师:你们以后如果有事或想念老师的时候就可以打这个电话。一起告诉我’幼儿园的电话号码是几?

  (二)心算破译电话号码。

  1.老师出示第二个电话密码,提出要求:在心中计算,把答案记在心里’等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说。

  2.老师出示第三个电话密码,要求破译准确、迅速,一下子把电话密码破译出来。

  一、导人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一)看式题破译电话号码。

  老师出示由8道加减法式题组成的号码卡,如3+3,7-4,8+1……这个环节是帮助幼儿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10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3

  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

  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

  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用加还是减

  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教学6、7的加减法时,出现一幅图表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教师先演示,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异同点,逐步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学具,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对于减法的教学,也可以仿加法的教学进行。

  教学8、9、10的加减法时,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四个算式,即两个加法和两个减法的算式,再领学生一起摆学具,边摆边说算式,最后由学生自己摆学具并将算式填写完整。

  这里应该只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摆学具和观察教师演示,初步了解加减法中各数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不要求学生讲出来。

  4、混合运算要演示,含义要讲清

  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要让学生联系情境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教师要按照图意利用教具进行演示,把式题的含义讲清楚。教学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由于学生学过连加连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可以多启发学生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初步理解运算顺序,掌握计算方法。在教材中,例题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写出来,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顺序,实际做题时,第一步的得数最好写出来。

  5、计算要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9)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的口算。

  2.通过自己探索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重点与难点: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20=6+29=83-30=56-8=

  2.口答:

  (1)13个十是( ),25个百是( )。

  (2)7000里面有( )个千。

  (3)130里面有( )个十。

  (4)4000里面有( )个百。

  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教学教材第95页例11。

  (1)“五一”假期里,很多商场的家电都推出特价优惠活动了,爷爷去买了一台电视和一台冰箱。

  同学们看到这条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电视和冰箱一共要多少元?

  冰箱比电视贵多少元?

  (2)你能解决问题吗?

  (3)学生尝试解决第一个问题:1000+2000=

  (4)怎样计算1000+2000等于多少呢?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反馈。几种可能性如下:

  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3个千是3000。

  从1+2=3想出1000+2000=3000。

  (5)方法优化。

  有的同学也用数的组成规律的方法,还有的同学也由1+2=3想出了1000+2000=3000。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6)另外一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列式计算。

  同桌交流算法,说说各自怎样想的。

  2.教学教材第95页例12。

  (1)组织口算活动。

  出示50、80、130这一组数,让学生分别想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2)出示:80+50=130-50=

  学生交流算法。

  80+50=

  8个十加5个十等于13个十,是130。

  先算8+5=13,再在13后面补一个0,就是130。

  130-50=

  13个十减去5个十是8个十,8个十是80。

  由13-5=8,再在8后面补一个0,就是80。

  3.讨论:对整百、整千数怎样进行加减计算?

  小结: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计算,最常用的是把它们看成几个百、几个千来加或减。

  三、课堂作业

  1.教材第95页“做一做”。

  2.教材第97页练习十九第1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认识?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1页例9、例10

  教学理念: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因此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从整个加减法入手,让学生通过类比和推理,内化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在探究出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方法后,进行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题目选择合适的.口算方法,通过多变的练习题型,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①通过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加减的方法及算法的过程。

  ②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提高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③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

  10个一是(),13个十是()

  10个百是(),3个千是()

  (学生口答)

  2、观察这两组数字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1000、2000、3000、4000、5000。

  第二组100、200、300、400、1500。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些数字是整千整百数。我们今天就去学一学整百、整千的加减法,好不好?(揭入课题:整百整千加减法)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自主探究算法

  1、创设情境,教学例9。

  五一,乐佳广场搞特价,张爷爷买了一台电视机1000元,一台电冰箱2000元。你们帮他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好不好?

  (课件出示电冰箱2000元,电视机1000元)

  1)要算出张爷爷共花了多少钱?可以怎么列式?(学生思考回答)

  课件出示:1000+2000=()元

  1个千加2个千是()个千,就是()。

  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算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后再得数。

  [(鼓励学生用其它的算法,课件出示:例如:10个百和20个百相加是30个百,也就是3000。)]

  2)那你对这幅图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冰箱比电视机贵多少元呢?

  谁会列算式?你是怎么算的?

  课件出示:2000—1000=1000元。

  2个千减1个千是()个千,就是()。

  20个百减10个百是()个百,就是()。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2、教学例10

  1)老师有50、80和130这三个数字,请大家根据这三个数字,编上一个加减和一个减法,并且每个算式都必须有这三个数学,然后写在练习本上。

  (要求同桌讨论,想想应该怎么算?然后给学生分发50、80、130数学卡片,让他们自己上台来组成算式,并说出算法。)

  2)课件出示:

  80+50=130

  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也就是130。

  130-50=80

  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也就是80。

  三、练习巩固

  1、课件出示:900+600=1500—600=

  (学生自己完成,并说算法,集体校正)

  2、做一做

  课件出示82页第1、2题

  800+400=3000+6000=70+50=

  1200—500=9000—5000=1500+1000=

  (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得数写在课本上。教师巡视,抽部分题让学生讲讲“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2、让学生谈一谈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整千整百的加减算式。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希望同学们能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六、作业

  课本83页,练习十七、1、2题。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教学设计3

  教材理解

  教材通过老爷爷家新添彩电、电冰箱共花多少钱,让学生从情境图所提供的数据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本节教材不进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法则的表述和记忆,目的在于注重学生对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计算过程的经历和计算方法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只是提示学生把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归结为20以内加减法就好了,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改变传统的计算教学的模式,对教材进行了调整。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我们从整十加减法入手,让学生通过类比和推理,内化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在探究出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口算方法后,进行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题目选择合适的口算方法

  学情简介

  学生早已学习的100以内加减法和本单元学习的万以内数的组成是本节课学习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基础,学生已熟练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在口算时根据20以内的加减法,去推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的方法,经历交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其算理。

  教学方法

  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利用旧知识顺利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一道最简单的计算题:1+2=(师板书)

  问:简单吧?现在我换点花样,1根粉笔+2根粉笔=3根粉笔,谁也能这样举例?(2—3生举例)预习设计

  二、口算

  出示整十加减法练习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

  选前2道题让学生说说算法。

  三、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

  (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

  (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四、教学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00+1000=()

  想一想:()个千加()个千是()个千,也就是()。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00-1000=()

  想一想:()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组织编口算题活动

  ①用50,80,130,三个数编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 9000+6000= 1500-600= 1500-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集体校正

  5、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

  五、展性练习

  1、数学书82页第一题。

  2、数学书82页第二题。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板书设计

  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例9

  1000+2000=3000(元)

  方法1: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就是3000。

  方法2:1+2=3 1000+2000=3000

  例10

  80+50 = 130

  8个十加5个十是13个十,就是130

  130-50=80

  13个十减5个十是8个十,就是80

  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来说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回答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学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我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利用旧知识顺利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不止考虑到了学生能正确计算,会口述算理,而且设计了学生*时有些犯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进行计算,拉近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将运算与实际的生活问题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从学生整体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掌握了本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有上了一个台阶。

  当然,整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是学习如何计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所以应该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手上的练习,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只注意了学生口头的表述,准备的练习只是让学生用嘴说,而没有亲自动手练。

  2、在教学过程中,在解决难点问题时,还应该加大放手力度,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扩展10)

——《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认识估算的必要性。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过程。

  3、培养学生估算能力,运用估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4、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出示口答:下面的这些数是最接近哪个整十数。

  49最接近()82最接近()68最接近()

  11最接近()73最接近()26最接近()

  2、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找出条件和问题并提出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估算,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答师整理:(1)什么是估算?(2)学习怎样进行估算?

  二、互动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学习交流:

  自主解答例题4,可能出现以下答案:

  (1)把28看作30,43看作40进行估算100—30—40=30

  (2)先算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了70元,30+40=70,100—70=30

  2、全班展示成果,提出质疑:

  (1)还可以怎样算呢?

  (2)全班同学共同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检测成效,拓展延伸

  1、运用估算的方法各小组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六第1~3题

  2、小组内再展示交流。

  四、学习反思,总结提高

  1、全班展示错例。

  2、分析总结错因,巩固提高。

推荐访问:加减法 教学设计 《10加减法》教学设计3篇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1等于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