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3年《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完整版】

发表于:2022-12-30 15:45:03 来源:网友投稿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完整版】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板书: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一天,陶行知看到几个孩子在 ,后来他和孩子们 ,最后,孩子们 。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1、看来,现在孩子们都知道蜻蜓吃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是我们的好朋友,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也使孩子们最终放飞了蜻蜓?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

  (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E、出示后一句读,它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同学们不敢肯定,老师也不敢肯定,陶行知敢肯定吗?你怎么知道的?

  F、通过 “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3、配乐课件:当我们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在澄澈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可能它将飞到广袤的田野里,呢喃的溪水里,停留在河塘边、麦秸垛旁,你现在想对蜻蜓说些什么?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

  (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放飞蜻蜓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2

  文本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语言中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的对话中去,在阅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

  1、课前反复播放歌曲《红蜻蜓》(小虎队演唱)

  2、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3、指名根据老师提示读课题。

  4、简要谈谈读了课题后的感受。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评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朗读才有正确的方向,学习才会主动。]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认真朗读、思考。

  3、检查初读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得意的自然段朗读。

  (2)交流: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评析: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觉思考、交流读后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读出各自的感悟。]

  三、 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2、你捉过蜻蜓吗?能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自由说)

  3、课文中的这群孩子捉了蜻蜓后是怎样处置的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激起悬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呢?关键这里面哪个人起了作用?(陶行知)究竟陶先生和这群孩子谈了些什么?怎样谈的?才使得这些孩子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把捉到的蜻蜓放掉了呢?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几个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爱的方式朗读他们的对话,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理解,教师参与其中。)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待蜻蜓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疑问,然后围绕“放飞”这个中心问题去自主阅读,自我感知,再小组合作研读,既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 汇报交流,解读“放飞”情结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练习分角色朗读,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2、全班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相机作适当的指导。

  ★“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说话的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抓住“慈爱、七嘴八舌、抢着、拉着”等词语练习对话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是我们的好

  朋友。

  b从“慈爱”“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中可体会出陶先生说话很和气,从而感知陶行知很爱孩子。

  c从陶先生问的两个问题“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体会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

  d从“七嘴八舌”中体会出陶先生和蔼可亲,尊重爱护孩子。

  小结: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又是这样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孩子们心里很快就觉得应该放飞蜻蜓。

  ★“蜻蜓尾巴和眼睛特点和功能”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动作,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各自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集体交流“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感受蜻蜓的了不起。

  交流完成表格(课件演示出表格)

  蜻蜓

  特点

  功能

  尾巴

  眼睛

  b(课件播放蜻蜓有关图片):神奇的尾巴和眼睛。

  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小小的蜻蜓竟有这么神奇的功能,从而对蜻蜓产生敬佩之情)

  c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蜻蜓是除害飞行家。

  蜻蜓低飞可以告诉我们天气要下雨了。

  ……

  d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陶行知先生知识的渊博,教育方法的巧妙。

  4、总结: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为什么?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的充分朗读,进入了对话情境,充分体验人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学习的能力。]

  五、 总结延伸

  1、学完全文,我们知道蜻蜓的作用很大,它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蜻蜓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看到别人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2、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这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3、老师也喜欢这位教育家,我还把他说过的一句话当作是我的座右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些故事。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读出这种心情来!

  第二—十段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1、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

  吃食:

  (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2)后来陶先生怎么介绍的?(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益虫。)

  (3)补充知识:

  (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课件展示水虿、孑孓。读第6自然段。

  (4)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填表:

  特点作用

  尾巴一节一节,又细又长。保持*衡,调整方向。

  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5)课件欣赏:复眼。

  (6)除了尾巴、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什么知识?

  (7)课件出示小知识:(种类、飞行、产卵、低飞原因。)

  (8)说话训练:听了、读了这些知识,用上“我知道......还知道......”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9)指导朗读6—10自然段。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课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自由读文,划出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5、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6、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陶行知肖像及个人简介、名言、伟人们的题词。

  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1、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万世师表。 ——*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三、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2、出示老师的收获: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向善的心!

  四、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陶行知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4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4、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说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知识丰富的陶行知。从陶先生的问话和介绍中了解蜻蜓的知识。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的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是益虫)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神奇的尾巴)

  “指着它的尾巴说……”,“它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

  “……”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你们还知道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书上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事实果真如此吗?

  ▲慈爱和蔼的陶行知。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爱护蜻蜓的陶行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你们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教育有方的陶行知。陶先生看到孩子们捉蜻蜓,既没有责怪他们,又没有直接要求把蜻蜓放了。而是……听了陶先生的话孩子们中怎么做的呢?(主要通过孩子们态度的变化体会)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孩子们点点头。”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孩子们纷纷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教学片段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简单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他真不愧为是一个教育家,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2.增强学生对蜻蜓的情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链接动画,老师描述,学生表白。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就大家就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时间允许,同学们可以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3.配乐朗读。导言: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他,我们了解……大家推荐两名同学,一个读陶先生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一起读。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五、小结、下课。

  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自我评点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思维中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如,《放飞蜻蜓》我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本课后,我出示了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谜语引入: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打一昆虫)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指导读好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6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生字,绿线内的7、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学习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谜语引入: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打一昆虫)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指导读好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字,掌握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益虫。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教学难点:

  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美丽的图片,这是什么?(出示图片)(板书: 蜻蜓)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只蜻蜓(美丽、可爱)你们喜欢吗?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把蜻蜓放飞(板书:放飞)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简介陶行知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图片导入,从而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学习,大家互相读,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3、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组词认字,分小组竞赛识字。

  (1)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归纳总结。

  (3)出示词语认读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4、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放飞蜻蜓?谁让孩子们放飞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式。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独立解决,不依赖他人。)

  三、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几个自然段是写捉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谈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放蜻蜓的?

  2、讨论交流上面思考题:

  第至第自然段写捉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谈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放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再次认读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的资料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9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 保持*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3)出示: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 四面八方)

  (4)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听了陶行知先生谈了这么多有关蜻蜓的知识之后,你会对蜻蜓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

  情感目标: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掌握蜻蜓的习性和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

  孩子们放了蜻蜓。

  3、过渡:

  陶先生是怎样引导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陶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吧!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2—10自然段),思考:找出他引导的两句问话。用“-----”画出他问的话。

  2、陶先生引导孩子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

  (二)学习(2—6)自然段。

  1、在这一部分中,你了解了蜻蜓的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知道的?

  2、引导学生抓住“慈爱”、“抚摸”感受陶先生的和蔼可亲、*易近人,读好第二自然段。模拟好陶先生说话的语气。

  3、引导学生抓住“想了一下”、“七嘴八舌”、“抢着说”这此词语,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练习读好孩子们的话。

  4、引导学生抓住“拉着”、“坐着”感受陶先生热爱孩子。

  5、陶先生完全可以直截了当地说“蜻蜓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啊”,他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6、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评议。

  (三)学习(7—10)自然段。

  1、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谈了蜻蜓吃什么,还谈到了些什么?归纳: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2、从他们的谈话中,你对蜻蜓的尾巴、眼睛有了哪些了解?

  指导他们了解眼睛、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知识:蜻蜓的尾巴点水,实际上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位,还能看见在千米外飞行的同类。

  3、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

  (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

  4、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5、在这一部分中,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陶先生对孩子*等相待,循循善诱的?

  6、交流:说,又说 用商量的口吻说 把蜻蜓还给翠贞

  7、他让孩子们保护蜻蜓,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引导理解陶先生以身作则,充满爱心。

  (1)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2)小心地翻过去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2、朗读感悟。

  3、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4、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五)整体感悟,角色朗读。

  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

  (六)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教师点评)

  (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

  2、如果看到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或进行社会宣传和呼吁?

  四、作业

  1、你见过的蜻蜓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把它的样子写下来。

  2、搜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和它对人类的好处,向大家说一说。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扩展阅读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扩展1)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板书: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一天,陶行知看到几个孩子在 ,后来他和孩子们 ,最后,孩子们 。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1、看来,现在孩子们都知道蜻蜓吃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是我们的好朋友,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也使孩子们最终放飞了蜻蜓?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

  (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E、出示后一句读,它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同学们不敢肯定,老师也不敢肯定,陶行知敢肯定吗?你怎么知道的?

  F、通过 “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3、配乐课件:当我们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在澄澈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可能它将飞到广袤的田野里,呢喃的溪水里,停留在河塘边、麦秸垛旁,你现在想对蜻蜓说些什么?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

  (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放飞蜻蜓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2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4、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说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知识丰富的陶行知。从陶先生的问话和介绍中了解蜻蜓的知识。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的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是益虫)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神奇的尾巴)

  “指着它的尾巴说……”,“它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

  “……”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你们还知道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书上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事实果真如此吗?

  ▲慈爱和蔼的陶行知。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爱护蜻蜓的陶行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你们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教育有方的陶行知。陶先生看到孩子们捉蜻蜓,既没有责怪他们,又没有直接要求把蜻蜓放了。而是……听了陶先生的话孩子们中怎么做的呢?(主要通过孩子们态度的变化体会)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孩子们点点头。”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孩子们纷纷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教学片段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简单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他真不愧为是一个教育家,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2.增强学生对蜻蜓的情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链接动画,老师描述,学生表白。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就大家就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时间允许,同学们可以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3.配乐朗读。导言: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他,我们了解……大家推荐两名同学,一个读陶先生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一起读。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五、小结、下课。

  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自我评点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思维中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如,《放飞蜻蜓》我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本课后,我出示了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3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4、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说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知识丰富的陶行知。从陶先生的问话和介绍中了解蜻蜓的知识。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的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是益虫)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神奇的尾巴)

  “指着它的尾巴说……”,“它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

  “……”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你们还知道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书上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事实果真如此吗?

  ▲慈爱和蔼的陶行知。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爱护蜻蜓的陶行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你们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教育有方的陶行知。陶先生看到孩子们捉蜻蜓,既没有责怪他们,又没有直接要求把蜻蜓放了。而是……听了陶先生的话孩子们中怎么做的呢?(主要通过孩子们态度的变化体会)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孩子们点点头。”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孩子们纷纷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教学片段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简单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他真不愧为是一个教育家,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2.增强学生对蜻蜓的情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链接动画,老师描述,学生表白。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就大家就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时间允许,同学们可以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3.配乐朗读。导言: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他,我们了解……大家推荐两名同学,一个读陶先生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一起读。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五、小结、下课。

  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自我评点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思维中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如,《放飞蜻蜓》我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本课后,我出示了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4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个生字,绿线内的7、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学习课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字,掌握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益虫。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教学难点:

  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美丽的图片,这是什么?(出示图片)(板书: 蜻蜓)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只蜻蜓(美丽、可爱)你们喜欢吗?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把蜻蜓放飞(板书:放飞)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简介陶行知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图片导入,从而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学习,大家互相读,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3、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组词认字,分小组竞赛识字。

  (1)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归纳总结。

  (3)出示词语认读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4、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放飞蜻蜓?谁让孩子们放飞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式。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独立解决,不依赖他人。)

  三、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几个自然段是写捉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谈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放蜻蜓的?

  2、讨论交流上面思考题:

  第至第自然段写捉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谈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放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再次认读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的资料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字,掌握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益虫。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教学难点:

  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美丽的图片,这是什么?(出示图片)(板书: 蜻蜓)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只蜻蜓(美丽、可爱)你们喜欢吗?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把蜻蜓放飞(板书:放飞)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简介陶行知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图片导入,从而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学习,大家互相读,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3、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组词认字,分小组竞赛识字。

  (1)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归纳总结。

  (3)出示词语认读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4、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放飞蜻蜓?谁让孩子们放飞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式。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独立解决,不依赖他人。)

  三、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几个自然段是写捉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谈蜻蜓,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放蜻蜓的?

  2、讨论交流上面思考题:

  第至第自然段写捉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谈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放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再次认读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作业:(1)抄写生字词 (2)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3)查阅有关陶行知的资料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7

  文本解读:

  本文是一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 保持*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3)出示: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 四面八方)

  (4)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听了陶行知先生谈了这么多有关蜻蜓的知识之后,你会对蜻蜓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读出这种心情来!

  第二—十段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1、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

  吃食:

  (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2)后来陶先生怎么介绍的?(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益虫。)

  (3)补充知识:

  (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课件展示水虿、孑孓。读第6自然段。

  (4)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填表:

  特点作用

  尾巴一节一节,又细又长。保持*衡,调整方向。

  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5)课件欣赏:复眼。

  (6)除了尾巴、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什么知识?

  (7)课件出示小知识:(种类、飞行、产卵、低飞原因。)

  (8)说话训练:听了、读了这些知识,用上“我知道......还知道......”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9)指导朗读6—10自然段。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课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自由读文,划出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5、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6、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陶行知肖像及个人简介、名言、伟人们的题词。

  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1、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万世师表。 ——*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三、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2、出示老师的收获: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向善的心!

  四、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陶行知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9

  【教学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2、齐读题目。

  3、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

  (谁放飞了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4、提得非常好,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没有把握读好的字。

  2、放课文范读课件。

  (要求学生特别听准刚才画出来的生字词的读音,并标上拼音。)

  3、同桌互相认读预习时画出来的生字、词,纠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订正读音。

  5、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要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⑴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⑵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谁为什么放飞了蜻蜓?)

  6、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相机简介陶行知生*。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线,只有读通,才能读懂,按循序渐进原则,先读准字音,再读通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⑴、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别人,看看谁的方法多。

  ⑵、指名全班汇报交流,新方法予以鼓励推广。

  2、指导书写。

  ⑴、仔细观察每个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请老师或会写的同学示范。

  ⑶、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得最好,写给大家看看。

  3、检查订正,评价谁写得好,写得美观。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掌握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应予以巩固提高,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对识字、写字能力应有更高的标准,并为之奋斗。】

  四、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人人必须完成好)

  1、比一比,再组词。

  抢( ) 蝇( ) 构( ) 复( )

  枪( ) 绳( ) 够( ) 夏(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谁) 因为 所以 地放飞了蜻蜓。

  拓展性作业(人人都来试一试,看谁独到,看谁勤)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捉( ) 吃( ) 停下( ) 调整( )

  放( ) 送( ) 展开( ) 保持( )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是对本节课堂教学重点的检测与巩固,拓展性作业设计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 二 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

  2、谁愿汇报自己不理解的的问题。

  (1、陶行知为什么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2、他为什么还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设计意图:子曰“温故而知新”,此环节的设计既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的把握情况,又是将学生思维引入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使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连接起来。】

  二、细读感悟

  (一)、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想想:陶行知先生说了几次话,用“-----”画出他说的话。

  2、汇报后,自由读读这些话,自主体验这些话的意思。

  3、看看课文,再想想: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对孩子们说这些话的?自由读读这些话,读出语气。

  4、指名读,读出语气,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评一评。

  5、重点体会陶行知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说的两句话:①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儿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②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⑴、换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体会陶行知说话语气的委婉,

  ⑵、读出慈爱的、商量的委婉语气。

  6、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

  (从孩子们的反应进一步衬托出陶行知的*易近人、对孩子真诚的关爱。)

  (二)、探究课文,寻找答案。

  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

  (1)认真读陶行知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的语言,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

  (2)说说蜻蜓各部分特点及功能。播放相关介绍蜻蜓各部分特点及功能的课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3)说说陶行知这样对孩子们详细介绍,目的何在。

  (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

  (三)、继续朗读,说说感受,分角色表演。

  1、放飞了蜻蜓,孩子们什么心情?读出这种感觉。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人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3、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表演读。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整过教学环节设计上,紧紧围绕读书与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分角色表演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

  三、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说说你的收获。(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语句、懂得科学知识和道理等多方面来谈。)

  2、学完课文,你还有问题吗?如“蜻蜓尾巴被自己吃掉了一截,真的会再长出来吗?”“蜻蜓眼睛为什么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可指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课下查资料,教师提供一些途径、方法。比如网络搜索等。)

  【设计意图:遵循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留给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自主选择,使语文课堂有效向课外延伸。】

  四、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人人必须完成好)

  1、把你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拓展性作业(人人都来试一试,看谁独到,看谁勤)

  1、你见过的蜻蜓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把它的样子写下来。

  2、搜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和它对人类的好处,向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引向课外。】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 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

  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 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习,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扩展2)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板书: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一天,陶行知看到几个孩子在 ,后来他和孩子们 ,最后,孩子们 。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1、看来,现在孩子们都知道蜻蜓吃害虫,帮助我们保护庄稼,是我们的好朋友,还有没有别的原因也使孩子们最终放飞了蜻蜓?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

  (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E、出示后一句读,它真的会吃掉自己的尾巴吗?同学们不敢肯定,老师也不敢肯定,陶行知敢肯定吗?你怎么知道的?

  F、通过 “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它的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是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3、配乐课件:当我们看到蜻蜓展开翅膀在澄澈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可能它将飞到广袤的田野里,呢喃的溪水里,停留在河塘边、麦秸垛旁,你现在想对蜻蜓说些什么?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

  (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放飞蜻蜓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2

  【教学难点】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相关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放飞蜻蜓

  2、齐读题目。

  3、读了题目,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

  (谁放飞了蜻蜓?为什么要放飞蜻蜓?)

  4、提得非常好,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促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没有把握读好的字。

  2、放课文范读课件。

  (要求学生特别听准刚才画出来的生字词的读音,并标上拼音。)

  3、同桌互相认读预习时画出来的生字、词,纠正读音。

  4、指名读生字、词,检查、订正读音。

  5、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要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⑴标出有几个自然段。

  ⑵思考: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谁为什么放飞了蜻蜓?)

  6、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相机简介陶行知生*。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线,只有读通,才能读懂,按循序渐进原则,先读准字音,再读通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⑴、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别人,看看谁的方法多。

  ⑵、指名全班汇报交流,新方法予以鼓励推广。

  2、指导书写。

  ⑴、仔细观察每个字,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⑵、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请老师或会写的同学示范。

  ⑶、你认为哪个字你能写得最好,写给大家看看。

  3、检查订正,评价谁写得好,写得美观。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已掌握的识字方法的基础上应予以巩固提高,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对识字、写字能力应有更高的标准,并为之奋斗。】

  四、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人人必须完成好)

  1、比一比,再组词。

  抢( ) 蝇( ) 构( ) 复( )

  枪( ) 绳( ) 够( ) 夏(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谁) 因为 所以 地放飞了蜻蜓。

  拓展性作业(人人都来试一试,看谁独到,看谁勤)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捉( ) 吃( ) 停下( ) 调整( )

  放( ) 送( ) 展开( ) 保持( )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肯定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是对本节课堂教学重点的检测与巩固,拓展性作业设计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 二 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愿说一说?

  2、谁愿汇报自己不理解的的问题。

  (1、陶行知为什么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2、他为什么还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尾巴和眼睛?)

  【设计意图:子曰“温故而知新”,此环节的设计既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的把握情况,又是将学生思维引入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使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连接起来。】

  二、细读感悟

  (一)、围绕“陶行知怎样劝孩子们放飞蜻蜓”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想想:陶行知先生说了几次话,用“-----”画出他说的话。

  2、汇报后,自由读读这些话,自主体验这些话的意思。

  3、看看课文,再想想: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对孩子们说这些话的?自由读读这些话,读出语气。

  4、指名读,读出语气,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评一评。

  5、重点体会陶行知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说的两句话:①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一个名叫翠贞的小女孩儿的头,说:“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②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⑴、换成陈述句与原句比较,体会陶行知说话语气的委婉,

  ⑵、读出慈爱的、商量的委婉语气。

  6、每次陶行知说完话后,孩子们有什么表现?

  (从孩子们的反应进一步衬托出陶行知的*易近人、对孩子真诚的关爱。)

  (二)、探究课文,寻找答案。

  直接劝孩子们把蜻蜓放了就行了,为什么陶行知要向孩子们介绍蜻蜓的眼睛和尾巴?

  (1)认真读陶行知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的语言,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

  (2)说说蜻蜓各部分特点及功能。播放相关介绍蜻蜓各部分特点及功能的课件,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3)说说陶行知这样对孩子们详细介绍,目的`何在。

  (只有更多地了解蜻蜓,才会更加喜欢蜻蜓,保护蜻蜓。)

  (三)、继续朗读,说说感受,分角色表演。

  1、放飞了蜻蜓,孩子们什么心情?读出这种感觉。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人的不同语气和心情。

  3、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读。指名表演读。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整过教学环节设计上,紧紧围绕读书与交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特别是分角色表演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

  三、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说说你的收获。(可以引导学生从字词、语句、懂得科学知识和道理等多方面来谈。)

  2、学完课文,你还有问题吗?如“蜻蜓尾巴被自己吃掉了一截,真的会再长出来吗?”“蜻蜓眼睛为什么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可指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课下查资料,教师提供一些途径、方法。比如网络搜索等。)

  【设计意图:遵循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留给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自主选择,使语文课堂有效向课外延伸。】

  四、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人人必须完成好)

  1、把你喜欢的词语摘抄下来。

  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说说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拓展性作业(人人都来试一试,看谁独到,看谁勤)

  1、你见过的蜻蜓是什么样的?用几句话把它的样子写下来。

  2、搜集更多关于蜻蜓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和它对人类的好处,向大家说一说。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语文学科的开放性,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引向课外。】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3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4、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说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知识丰富的陶行知。从陶先生的问话和介绍中了解蜻蜓的知识。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的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是益虫)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神奇的尾巴)

  “指着它的尾巴说……”,“它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

  “……”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你们还知道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书上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事实果真如此吗?

  ▲慈爱和蔼的陶行知。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爱护蜻蜓的陶行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你们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教育有方的陶行知。陶先生看到孩子们捉蜻蜓,既没有责怪他们,又没有直接要求把蜻蜓放了。而是……听了陶先生的话孩子们中怎么做的呢?(主要通过孩子们态度的变化体会)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孩子们点点头。”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孩子们纷纷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教学片段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简单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他真不愧为是一个教育家,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2.增强学生对蜻蜓的情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链接动画,老师描述,学生表白。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就大家就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时间允许,同学们可以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3.配乐朗读。导言: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他,我们了解……大家推荐两名同学,一个读陶先生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一起读。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五、小结、下课。

  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自我评点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思维中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如,《放飞蜻蜓》我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本课后,我出示了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 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

  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 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习,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 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

  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 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习,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6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查找有关资料验证蜻蜓到底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

  教学准备

  1、认真朗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圈圈划划,借助词典理解。

  2、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3、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4、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1、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师导入

  2、师:同学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精灵是谁呢?(板书:蜻蜓)请你用一个词形容一下这些小蜻蜓。(可爱的,美丽的)你们喜欢吗?上堂课,我们学了一篇和蜻蜓有关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哪位同学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结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小伙伴们捉住了蜻蜓为什么又要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眼中,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说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自读全文。以“引导学生认识陶先生”为主线,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知识丰富的陶行知。从陶先生的问话和介绍中了解蜻蜓的知识。重点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的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

  (蜻蜓是益虫)

  “蜻蜓的尾巴有什么用?”

  (神奇的尾巴)

  “指着它的尾巴说……”,“它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

  “……” 引导学生交流收集的课外知识:你们还知道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书上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事实果真如此吗?

  ▲慈爱和蔼的陶行知。抓住重点的词、句,朗读体会。

  “他停下脚步,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谈话的态度和蔼可亲,做一做动作,指导朗读并体会)”

  “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

  ▲爱护蜻蜓的陶行知。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你们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

  “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教育有方的陶行知。陶先生看到孩子们捉蜻蜓,既没有责怪他们,又没有直接要求把蜻蜓放了。而是……听了陶先生的话孩子们中怎么做的呢?(主要通过孩子们态度的变化体会)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

  “孩子们点点头。”

  “孩子们入神地听着。”

  “孩子们纷纷地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翠贞张开小手,将蜻蜓往上一送,……”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教学片段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围绕“放飞”依次展开。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关爱学生、循循善诱、讲究民主的精神作风,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

  三、拓展、延伸。

  1.简单小结陶行知的人物形象:他真不愧为是一个教育家,尊重孩子、爱护孩子……

  2.增强学生对蜻蜓的情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链接动画,老师描述,学生表白。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就大家就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小蜻蜓又会说什么呢?(自由交流)

  (时间允许,同学们可以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3.配乐朗读。导言:多好的一篇文章啊,读了他,我们了解……大家推荐两名同学,一个读陶先生的话,一个同学读叙述的话,孩子们的话大家一起读。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五、小结、下课。

  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通过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蜻蜓和孩子们;蜻蜓和陶先生;孩子们和陶先生;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啊,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她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都要关心爱护这些可爱的朋友,那样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自我评点

  一、在美读中培养语感

  叶老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分析,而只是针对课文的精彩片断,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美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情朗读,能够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二、在思维中解决问题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如,《放飞蜻蜓》我以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你是怎么知道陶先生知识丰富的?陶先生介绍了蜻蜓的哪些知识?引导学生从人物动作入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个体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设计出不同的语言实践训练,使学生用新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说话、写话训练。在教学完本课后,我出示了说话要求,让学生练习说话,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句式的训练中又一次体会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精彩的描述。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4、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引发质疑。

  1、谜语引入: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捉虫忙;低飞雨,高飞晴,气象预报它内行。(打一昆虫)板书:蜻蜓

  学习“蜻蜓”:(1)都是什么偏旁?因为……(它是昆虫)

  (2)提示:注意“蜓”右边的写法。

  出示“蜻蜓”图片:看,一只蜻蜓飞过来了。喜欢蜻蜓吗?为什么?

  (可以从外形和作用等方面说。)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指导读好课题。

  2、学生围绕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3、学生质疑:谁捉了蜻蜓?为什么放飞?

  (板书:谁捉蜻蜓?为什么放蜻蜓?)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愿意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课文吗?

  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3、检查情况。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正音,齐读。

  然后分组出示,理解词义:

  (1)苍蝇、蚊子、孑孓

  发现了什么?

  (“苍蝇”“蚊子”读成轻声,都是害虫。)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那你知道“苍蝇”、“蜻蜓”幼虫的名称吗?“蛆”,“水虿”。)

  (2)一撅一撅、抢着说、掌握、据说

  观察字形,发现什么?(都有“手”,都是动词。)

  理解哪些,不理解哪些?

  (文中说蜻蜓的尾巴“一撅一撅”,看到过吗?指名演示动作。指导朗读这句话。)

  (出示文中句子,读“七嘴八舌”这个词语。把句子多读几遍,想想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并合作完成。师读提示语,三名学生配读。或小组合作朗读表示。)

  (“掌握”能换个词表示相同的意思吗?——掌控、控制、把握。)

  (给“据”组词,“根据、依据”;据谁说?别人说——出示句子,指名读。你看到过蜻蜓咬尾巴的现象吗?人们还根据这种现象编出一句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当然,依据别人说的话,就有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你觉得呢?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怎么办?留作课后查找答案。)

  (3)结构、复杂

  (“复”这个字怎么记?出示句子,指名朗读,什么结构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其他动物的眼睛相对蜻蜓来说结构就比较“简单”。)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顺序。

  1、交流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谁捉蜻蜓?(一群孩子)

  后来为什么又放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了,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他们放了蜻蜓。)

  2、板书“陶行知”,指导写“陶”,师介绍: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所以要尊称他为“先生”。我们还曾经学过他专门为小朋友写的儿歌《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先生非常热爱孩子,对孩子们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文中有一个生词就是讲这个意思的,找一找。(“慈爱”,直到写“慈”,给“慈”组词,“慈祥、慈眉善目”;读出这个词语包含的感情。)

  3、陶行知先生就是这样爱着孩子们,当他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时,并没有责怪他

  们,而是给孩子们讲述蜻蜓的有关知识,使他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劝说他们放了蜻蜓。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也归纳成三个字。(“谈蜻蜓”或“识蜻蜓”)

  4、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分别讲述了这三个内容?

  5、愿意和同学们合作朗读这个故事吗?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1、小朋友放飞蜻蜓是因为陶行知先生跟他们介绍了蜻蜓。那么他都谈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呢?孩子们怎么就自愿把蜻蜓放了呢?下节课继续研究。

  五、作业。

  1、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

  2、阅读《拓展》上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捉蜻蜓

  19、放飞蜻蜓谈蜻蜓

  放蜻蜓

  陶行知先生

  慈爱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8

  一、初读感知大意

  1、第一遍读。

  (1)读课题。

  (2)提问:课文的题目是“放飞蜻蜓”,蜻蜓有翅膀,可以自由自在地飞,为什么要“放飞”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后回答。

  2、第二遍读。

  (1)读课文思考:孩子们捉到一只蜻蜓肯定不容易,怎么舍得把它“放飞”呢?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画出字词。

  (2)指名同学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简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辈子爱教育、爱人民、爱孩子,他是第一个把小孩子称作“小朋友”的人,他热爱孩子、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3)教师出示有关生字词,要求学生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需要正音的字:“贞、蚊”是前鼻音;“埂、衡、朋、蝇、抢”是后鼻音;“舍、贞”是翘舌音;“慈”是*舌音。还有多音字的读音:“露水”的“露”(lù),“调整”的“调”(tiáo)。

  3、第三遍读。

  (1)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孩子们“放飞蜻蜓”的呢?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谁能概括出来。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4、用钢笔描红10个生字。

  设计意图: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上面的设计,先让学生读过三次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简介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指导精读,感悟知、情

  1、提出问题,学生读书思考:

  (1)在遇到陶行知先生之前,孩子们懂得哪些关于蜻蜓的知识?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笔画出来。

  (2)陶先生给孩子们讲了关于蜻蜓的哪些知识?在课文的哪几小节?用笔画出来。

  2、朗读对话,图文对照。了解蜻蜓的身体结构。

  (1)分角色朗读,根据提示语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2)指名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说出蜻蜓的身体结构和作用。

  眼睛:一闪一闪、很大、结构很复杂、成千上万的小眼睛、看清四面八的虫子。

  尾巴:一撅一撅、点水、掌握飞行方向、一节节、又细又长、保持*衡、吃掉又长。

  教师补充:关于蜻蜓的尾巴有一句很有趣的歇后语: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 看图说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一画一说,有关知识就能记得比较牢固。

  3、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尊重。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印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位怎样的教育家?

  a、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慈祥和蔼、爱抚孩子。)

  b、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与孩子们*等亲切地相处。)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最后孩子们放了蜻蜓。)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第一段:

  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

  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

  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

  第三段:

  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

  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

  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读出这种心情来!

  第二—十段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1、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

  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

  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

  吃食:

  (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

  (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2)后来陶先生怎么介绍的?(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是益虫。)

  (3)补充知识:

  (一只蜻蜓每小时吃20只苍蝇、840只蚊子,每天吃1000多只小飞虫。还吃稻飞虱、浮尘子等。)课件展示水虿、孑孓。读第6自然段。

  (4)蜻蜓的尾巴和眼睛各有什么特点?

  填表:

  特点作用

  尾巴一节一节,又细又长。保持*衡,调整方向。

  眼睛很大,结构很复杂。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5)课件欣赏:复眼。

  (6)除了尾巴、眼睛,你还知道蜻蜓的什么知识?

  (7)课件出示小知识:(种类、飞行、产卵、低飞原因。)

  (8)说话训练:听了、读了这些知识,用上“我知道......还知道......”说说你对蜻蜓的了解。

  (9)指导朗读6—10自然段。

  B、从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讲:

  课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自由读文,划出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

  (2)谈话不是指责,而是问翠贞蜻蜓吃什么入手。

  (3)从孩子“七嘴八舌抢着说”看出孩子和陶行知先生是朋友——涉机理解什么情况是“七嘴八舌抢着说”,可以让学生表演“七嘴八舌”抢着说“吃草”、“吃树页”、“吃泥土”的样子。

  (4)陶行知“拉着孩子坐在田埂上”。表扬翠贞说得对。

  (5)陶行知先生用商量的口吻问大家:“把它放了好不好?”——涉机理解什么是“口吻”,表演以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5、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想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情后,你会很自觉自愿地将捉到的蜻蜓放飞掉吗?说说原因。(要找出课文中有关能说清楚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

  6、将这些描写陶先生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陶行知肖像及个人简介、名言、伟人们的题词。

  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927年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学校)。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思想。

  1、陶先生有四个字“爱满天下”。不仅爱人类,而且爱生物,反对把生物弄死来做标本,把生物学变成死物学,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推广这样的爱,可以教导人们不再互相残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万世师表。 ——*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郭沫若

  三、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你都有什么收获?

  2、出示老师的收获: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教师要善于唤起学生向善的心!

  四、板书设计:

  放飞蜻蜓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陶行知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尊重*等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导入课文

  1、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请同学们回忆,课文围绕蜻蜓只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教师介绍陶行知

  1、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法。

  2、 学生了解陶行知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两个来回: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这个环节的设计,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概述,既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对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介绍陶行知先生,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指导精读,感悟知、情:1、走近蜻蜓

  2、走近陶行知

  学习重点词语,体会陶先生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

  反复练读,深化感情

  拓展、延伸

  作业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出示蜻蜓休息实物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2、交流:可以用我知道了……还知道了……

  3、理解“七嘴八舌”

  4、媒体出示:陶行知说:“据说,在它……”这个说法正确吗?“据说”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

  5、引读:它的眼睛很……,结构……是由……可以……

  6、指导朗读

  蜻蜓的眼睛很特别,那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词语,才能读出它的特点呢?

  2. 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1、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

  2、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

  3、看看介绍蜻蜓眼睛和尾巴上你还有没有补充?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

  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1、读了课文,你对陶先生这位教育家有什么影象?

  2、再读一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陶先生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的词语画出来,体会一下,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3、 扩展阅读《小孩不小歌》

  1、怎么把这篇课文读好呢?在读陶先生的话要亲切和蔼的语气、读孩子们的话要天真,热情

  老师描述:

  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回到了属于它自己的家园。你们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是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大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说,现在请大家把内心的感受说出来吧!

  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学生交流自学的结果(吃食、眼睛、尾巴)

  学生表演,理解“七嘴八舌”

  生读这句话

  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蜻蜓吃尾巴)

  蜻蜓咬尾巴——自吃自

  “大、复杂、成千上万、四面八方”

  学生交流课外查阅到的资料,帮助理解

  1、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2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3、(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

  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来跟老师进行交际。

  明白不仅要爱护小动物,而且要懂得爱科学。

  学生交流对陶先生的总影象。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

  集体交流陶先生是一位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朗读《小孩不小歌》进一步感悟陶先生的思想。

  分角色朗读

  学生表白

  继续查资料

  通过朗读,学生从人物的语言中摘录出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蜻蜓。在学生熟悉了蜻蜓的外形特点和作用,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喜爱之情,对理解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七嘴八舌”,显得生动形象,使得课堂活跃,学生也乐学。

  补充课外资料,深化文本,帮助学生记忆。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来朗读,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授之方法

  查找资料帮助理解文本,并能在文本处注释,这叫批注,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要注重培养这样的能力。

  创设这样的一个情景,给学生说话提供一个舞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和“文”。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蜻蜓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懂得爱护益虫益鸟的道理,还要通过有关词句的学习,体会陶先生热爱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和以身作则保护益虫的高尚师德。课文中描写人物动作和说话神态的词语用得很准确,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大有裨益。

  指导学生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高尚的情操。

  创设情景,让学生同文本中孩子感情产生共鸣,有感而发。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扩展3)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菁选2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对话,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课文第二段(2—10小节)

  1、 听课文录音2—10小节,观看多媒体,整体感知

  2、 学生自学:在陶行知和小朋友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内容。

  3、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 指名交流

  (2) 评议,补充完善

  (3) 完整地、有条理地叙述蜻蜓的相关知识

  (4) 教师总结

  4、 感悟朗读

  (1) 自读

  (2) 指名读

  (3) 学生评议

  (4) 练读

  (5) 感情朗读

  二、 学习课文第三段(11小节)

  1、 自读,感悟:你读懂了什么?

  2、 讨论交流(理解孩子们放飞蜻蜓时的迫切心情)

  3、 朗读感悟

  三、自读讨论,感悟陶行知的为人

  1、 自读思考: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人?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归纳总结:陶行知是一个慈爱、有学问、尊重学生、懂得教育方法的大教育家。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略)

  二、导入,揭题。

  1、同学们,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蜻蜓的文章。 21、放飞蜻蜓

  2、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初读了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哪些问题?看谁最会提问题?

  (为什么放飞蜻蜓?谁放飞蜻蜓?怎样放飞蜻蜓?蜻蜓的尾巴有什么作用?蜻蜓吃什么?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放飞蜻蜓?为什么放飞?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

  4、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讨:孩子们捉到了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飞呢?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朗读课文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四、体验捉蜻蜓的快乐 (出示课件)

  1、大家请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群孩子在捉蜻蜓)

  2、谁能说得具体一点呢?我们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体会。同桌互相说一说。(一天下午,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捉蜻蜓,他们玩得很开心。)

  3、课文第一段也有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请大家把第一段朗读一遍(齐读)板书:蜻蜓、陶行知、孩子

  四、放蜻蜓,学习有关蜻蜓的知识

  1、、一个名叫翠贞的女孩也捉到了一只蜻蜓,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孩子们为什么把高高兴兴捉住的蜻蜓给放了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里去找答案吧!

  2、汇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陶行知劝他们把蜻蜓给放了。)那他是怎么劝的呢?抓住了蜻蜓的几个方面?(抓住了蜻蜓吃的"东西和蜻蜓的眼睛来说的?)出示句子:“陶行知拉着……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为什么说吃苍蝇、蚊子就是好朋友呢?(因为蚊子它吸血,会传染疾病)(加介绍蜻蜓吃食知识)一只蜻蜓一小时就能吃4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一只幼蜻蜓一年就可以吃3000多只孑孓,所以说,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3、出示句子第六段 大家把这一段朗读一遍。这里要读出夸奖的语气,如“还是”要重音,“你们说……”这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4、陶行知除了向孩子们介绍蜻蜓吃的东西外,还介绍了什么?(出示第十段及课件)(尾巴和眼睛)

  (1)他是怎样介绍尾巴的?(出示句子)请大家说说,他介绍了几方面?(样子、功能)齐读句子。蜻蜓点水是蜻蜓往水里产卵,每点一次产一只卵,连续动作,人们就看作蜻蜓点水了。后来经常用来比喻工作不深入。

  (2)他又怎样介绍蜻蜓的眼睛呢?(看课件)出示句子

  引读“蜻蜓的眼睛特点是(很大)结构(很复杂)是……”

  同学们,蜻蜓的眼睛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奇怪、神奇、奇特) “神”在它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四面八方所有的方位。“奇”在它的小眼可达几万个。这两个都是含有数字的成语,你还能说说含有数字的成语吗?细心的小朋友发现没有,课文里也有一个含有数字的词哦。(七嘴八舌、五颜六色等等)这些都是成语,我们要学会积累,用了这些词,会使句子更生动。

  (3)我们再把句子读一遍

  6、小结:陶行知先生向孩子们介绍了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的结构特点,让孩子们明白蜻蜓身体结构独特,是捉虫的能手,要保护好蜻蜓。那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五、再读课文,认识陶行知

  这次要求静静地读,找出有关语句来。(默读)

  请各小组讨论交流。

  1、汇报:(1、)陶行知是一个知识丰富的人(第六段、第十段)

  你能用“他知道……,他还知道……”来说话吗?

  (2)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陶行知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出示句子)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看出来他和蔼可亲?(慈爱、抚摸、商量)

  第1句边读做动作读、范读,齐读,赛读。

  第二句用商量的口吻来读。

  2、小结:陶先生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对人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真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

  六、放蜻蜓,想象说话

  1、经过陶行知的谆谆教导,此时孩子们愿意把蜻蜓放了吗?(愿意)从哪可以看出来?(孩子们纷纷说……)伴动作朗读

  2、蜻蜓又回到了自由的天空,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瞧,它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多么轻松,多么愉快呀!此时此刻,它会说些什么?孩子们又会说些什么?你又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会说:小蜻蜓你飞吧,我们不会再伤害你了……蜻蜓会说“小朋友,再见,你们真是好孩子……)

  四、小结:通过陶行知孩子们的对话,让我们懂得了蜻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知道了陶行知是个和蔼可亲、教育有方的大教育家。大家来找找他们的对话。

  1、请各小组先练读(指导朗读)

  2、分角色朗读

  七、总结全文,体验人性自然美: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谁和谁成了好朋友吗?(陶和孩子、孩子和蜻蜓、蜻蜓和陶,老师和大家也成了好朋友)

  是呀,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好朋友(如蜜蜂、青蛙、蚯蚓、七星瓢虫等等),他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心爱护这样的朋友。这样我们人与自然就能和谐相处,,那样我们的世界也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八、作业;

  1、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蜻蜓的资料或观察蜻蜓,进一步了解蜻蜓的特点。

  板书设计

  21、放飞蜻蜓

  陶行知

  好朋友

  孩子们 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扩展4)

——放飞蜻蜓作文10篇

放飞蜻蜓作文1

  “敏敏,快来啊,这里有一只漂亮的蜻蜓!”妈妈站在卧室门口小声地喊着。

  听到妈妈的喊声我赶紧跑了过来,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小蜻蜓趴在妈妈的蚊帐上,它全身上下绿莹莹,眨巴的大眼亮晶晶。哇,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绿蜻蜓!

  “快抓住它,把它夹在书里,就是一个精美的标本!”妈妈兴奋地喊道。于是我蹑手蹑脚地来到绿蜻蜓跟前,迫不及待地抓住了它透明的双翼。

  “哈哈!我有标本了!”我捏着这只绿蜻蜓手舞足蹈地来到书房,翻开一本《童话故事书》,把它小心翼翼地放了进去,“抓紧合上书,不然会飞了!”身后的妈妈着急地说。就在我将要合上书本的一刹那,我忽然想起一年级时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蜻蜓不仅是庄稼的"好朋友,还是人类的好朋友,它能捕食蚊子和苍蝇,是一种益虫!我的心突然沉重了下来:自己是怎么了?一向被大家视为好学生的我怎么能伤害益虫呢?“不!”我伸手把它抓了回来,“我不能伤害它!”我大声地喊了起来:“我要放它回归大自然!”一旁的妈妈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

  我捧着这只绿蜻蜓来到窗户前,轻轻地打开手心,蜻蜓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接着又落在我的腿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向窗外飞去……

  我放飞了这只绿蜻蜓,也放飞了自己的心情!

  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放飞蜻蜓作文2

  “敏敏,快来啊,这里有一只漂亮的蜻蜓!”妈妈站在卧室门口小声地喊着。

  听到妈妈的喊声我赶紧跑了过来,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只小蜻蜓趴在妈妈的蚊帐上,它全身上下绿莹莹,眨巴的大眼亮晶晶。哇,我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绿蜻蜓!

  “快抓住它,把它夹在书里,就是一个精美的标本!”妈妈兴奋地喊道。于是我蹑手蹑脚地来到绿蜻蜓跟前,迫不及待地抓住了它透明的双翼。

  “哈哈!我有标本了!”我捏着这只绿蜻蜓手舞足蹈地来到书房,翻开一本《童话故事书》,把它小心翼翼地放了进去,“抓紧合上书,不然会飞了!”身后的妈妈着急地说。就在我将要合上书本的一刹那,我忽然想起一年级时老师曾给我们讲过:蜻蜓不仅是庄稼的好朋友,还是人类的好朋友,它能捕食蚊子和苍蝇,是一种益虫!我的心突然沉重了下来:自己是怎么了?一向被大家视为好学生的我怎么能伤害益虫呢?“不!”我伸手把它抓了回来,“我不能伤害它!”我大声地喊了起来:“我要放它回归大自然!”一旁的.妈妈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

  我捧着这只绿蜻蜓来到窗户前,轻轻地打开手心,蜻蜓扑扇着翅膀飞了起来,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我,接着又落在我的腿上轻轻地吻了一下,向窗外飞去……

  我放飞了这只绿蜻蜓,也放飞了自己的心情!

  妈妈笑了,我也笑了。

放飞蜻蜓作文3

  今天,我和爷爷、奶奶吃完晚饭去散步,走到了雕塑广场。广场上散步乘凉的人很多。小河边,有群老奶奶在跳健身舞;草地上有些青年人在踢足球;还有些小朋友在另一片草地上追逐、奔跑。

  我随着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看球。这时,我突然听见大石头下面传来“嗡嗡”的声音,我低头一看,发现在大石头的下面,有一只小蜻蜓在拼命地扇动着翅膀想飞起来,但不管它怎样努力也飞不起来。我想:也许是大石头挡着它飞吧。于是,我把小蜻蜓托在手里。这只小蜻蜓真可爱,圆原的脑袋上有一双圆而突出的"大眼睛,身体两旁有两对透明的翅膀在微微抖动。

  我看到这样可爱的小蜻蜓,真想把它带回家,可是想到蜻蜓是益虫,会吃掉许多讨厌的蚊虫。于是我就放飞这只蜻蜓,可是蜻蜓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我想要是有人把它踩死了怎么办?我又把它托起来,来到一棵小树旁,把它放到小树上。

  这时,奶奶叫我回家了,我又看了一眼这只小蜻蜓,心想:这只小蜻蜓在小树的保护下,经过一夜的休息,明天肯定会飞起来,并会帮人们消灭许多害人的蚊虫。

放飞蜻蜓作文4

  今天,我们做了件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那就是:放飞蜻蜓!

  大家可能以为我们抓了蜻蜓再放了它,那恭喜你,答错了!事情是这样的……

  我们去白路圆玩,快走到湖边是,我们发现了一只蜻蜓被困在了蜘蛛网上,我的好朋友陆新儿说:“好可怜啊,放了它吧!”我们大家连声说好!我们找来一根长木棍,往上一扔,把蜘蛛的家给弄了下来,妈妈在把蜻蜓从蜘蛛网上轻轻弄了下来,在小心翼翼的把蜻蜓上残留的网给弄掉,让它能自由飞翔!看着远去的`蜻蜓,我们心里都很开心!

  我们大家要多多爱护动物,把爱一直传送出去!

放飞蜻蜓作文5

  今天是星期六,我写完作业出去玩的时候,看见一群蜻蜓飞来飞去,它们的翅膀晶莹透明。看来真的要下雨了,蜻蜓成群结对地在低空飞行,像一架架轻盈的小飞机。我看见不远处有三个小朋友举着网子在捉蜻蜓。

  只见他们苗准了一只飞得低的蜻蜓,拼命地追赶,蜻蜓东躲*,累得气喘吁吁,实在飞不动了,被他们网住装进袋子里。后来他们有接二连三地捉了好几只。

  看到那些可怜蜻蜓,我连忙跑过去对他们说:“蜻蜓是益虫,是捉蚊子的能手,你们还是把它们放了吧!”他们听了就赶快把蜻蜓放飞了。蜻蜓在我们头顶飞舞,好象在说:“谢谢你们,你们都是好孩子。”我们高兴地笑了。

放飞蜻蜓作文6

  今天,我和爷爷、奶奶吃完晚饭去散步,走到了雕塑广场。广场上散步乘凉的人很多。小河边,有群老奶奶在跳健身舞;草地上有些青年人在踢足球;还有些小朋友在另一片草地上追逐、奔跑。

  我随着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看球。这时,我突然听见大石头下面传来“嗡嗡”的声音,我低头一看,发现在大石头的下面,有一只小蜻蜓在拼命地扇动着翅膀想飞起来,但不管它怎样努力也飞不起来。我想:也许是大石头挡着它飞吧。于是,我把小蜻蜓托在手里。这只小蜻蜓真可爱,圆原的脑袋上有一双圆而突出的大眼睛,身体两旁有两对透明的翅膀在微微抖动。

  我看到这样可爱的小蜻蜓,真想把它带回家,可是想到蜻蜓是益虫,会吃掉许多讨厌的蚊虫。于是我就放飞这只蜻蜓,可是蜻蜓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我想要是有人把它踩死了怎么办?我又把它托起来,来到一棵小树旁,把它放到小树上。

  这时,奶奶叫我回家了,我又看了一眼这只小蜻蜓,心想:这只小蜻蜓在小树的保护下,经过一夜的休息,明天肯定会飞起来,并会帮人们消灭许多害人的.蚊虫。

放飞蜻蜓作文7

  暑假的一个傍晚,小明和小刚拿着捕网在门前的公园里捕蜻蜓。

  两个男孩子东跑跑西追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捕到了一只蜻蜓。正得意呢!一个大姐姐走过来,面带微笑的说:“小朋友,不要捉蜻蜓,蜻蜓是厉害的益虫。”小明和小刚听了,好奇的问:“蜻蜓为什么是益虫?”大姐姐又说:“因为蜻蜓一个小时能捕捉20只蚊子或苍蝇,是人们的除害飞行家。”小明摇摇头说:“蜻蜓有这么大的本领呀!小刚,快放了蜻蜓。”小刚有些不舍得了,说:“大姐姐,让我们把它事回去吧!我们以后不捉得了。”还没等大姐奶回答,小明就严厉地说:“不行,蜻蜓是益虫,我们不能捕捉。”小刚听了,就只好依依不舍地把蜻蜓给放了。

  蜻蜓在他们的头上盘旋着,好像在说:“谢谢你,小朋友,你给了我自由。”

  他们望着远飞的`蜻蜓,开心地笑了。

放飞蜻蜓作文8

  暑假的一个傍晚,小明和小刚拿着捕网在门前的`公园里捕蜻蜓。

  两个男孩子东跑跑西追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捕到了一只蜻蜓。正得意呢!一个大姐姐走过来,面带微笑的说:“小朋友,不要捉蜻蜓,蜻蜓是厉害的益虫。”小明和小刚听了,好奇的问:“蜻蜓为什么是益虫?”大姐姐又说:“因为蜻蜓一个小时能捕捉20只蚊子或苍蝇,是人们的除害飞行家。”小明摇摇头说:“蜻蜓有这么大的本领呀!小刚,快放了蜻蜓。”小刚有些不舍得了,说:“大姐姐,让我们把它事回去吧!我们以后不捉得了。”还没等大姐奶回答,小明就严厉地说:“不行,蜻蜓是益虫,我们不能捕捉。”小刚听了,就只好依依不舍地把蜻蜓给放了。

  蜻蜓在他们的头上盘旋着,好像在说:“谢谢你,小朋友,你给了我自由。”

  他们望着远飞的蜻蜓,开心地笑了。

放飞蜻蜓作文9

  今天,我和爷爷、奶奶吃完晚饭去散步,走到了雕塑广场。广场上散步乘凉的人很多。小河边,有群老奶奶在跳健身舞;草地上有些青年人在踢足球;还有些小朋友在另一片草地上追逐、奔跑。

  我随着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看球。这时,我突然听见大石头下面传来“嗡嗡”的声音,我低头一看,发现在大石头的下面,有一只小蜻蜓在拼命地扇动着翅膀想飞起来,但不管它怎样努力也飞不起来。我想:也许是大石头挡着它飞吧。于是,我把小蜻蜓托在手里。这只小蜻蜓真可爱,圆原的脑袋上有一双圆而突出的大眼睛,身体两旁有两对透明的翅膀在微微抖动。

  我看到这样可爱的小蜻蜓,真想把它带回家,可是想到蜻蜓是益虫,会吃掉许多讨厌的.蚊虫。于是我就放飞这只蜻蜓,可是蜻蜓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我想要是有人把它踩死了怎么办?我又把它托起来,来到一棵小树旁,把它放到小树上。

  这时,奶奶叫我回家了,我又看了一眼这只小蜻蜓,心想:这只小蜻蜓在小树的保护下,经过一夜的休息,明天肯定会飞起来,并会帮人们消灭许多害人的蚊虫。

放飞蜻蜓作文10

  童年时,家乡水多、鱼多、芦苇多,因此年年繁衍了好多蜻蜓,最珍贵的当属红蜻蜓和蓝蜻蜓。每年夏季傍晚,成群的蜻蜓飞舞在村口、河边、街道的上空,我和小伙伴们拿着扫帚去扑,追逐半天也捉不到几只。每当大雨来临气压低,蜻蜓超低空飞翔正是捕捉的好时机。谁要捉到一只红蜻蜓,那可是兴奋极了。听大人们说,红蜻蜓是灶王爷的“坐骑”,很有灵性,一般不容易捉到。

  捕捉蜻蜓的方法很多,最笨拙的方法是举着大扫帚,迎着蜻蜓飞的方向扑。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捉到的母蜻蜓用细线拴在它的大腿上,攥住线头儿,在小河边不停地晃动,一会儿工夫,一只雄性蜻蜓就俯冲下来,死死咬住雌性蜻蜓,这时一收手中的线,一对“恩爱”的蜻蜓便被俘获了。这招儿捕捉蜻蜓十分灵巧,但不免有些残忍。

  蜻蜓属益虫,吃蚊子。故乡水多、草多、蚊子更多,我们就把捉来的蜻蜓放飞在屋里,蜻蜓趴在窗户上,进屋来的蚊子都被它吃掉。到了秋季早晨,浓浓的雾水淋湿了苇叶,蜻蜓的翅膀被淋湿,趴在苇叶上动弹不得。清晨打草时,我们毫不费劲儿就捉到几只。秋季早晨,我们都喜欢去割草,当然不仅是主动完成父母派下的任务,而是因为蜻蜓在吸引我们。

  村里有我一个十分要好的伙伴,他长我四岁,打草、捉蜻蜓都是他带着我,形影不离。一天早晨,我们割完草,他在芦苇叶上捉到一只蓝蜻蜓,我捉到一只红蜻蜓,我们俩躺在草地上,看着各自手里的蜻蜓。面对这有灵性的"小家伙,也许是童心善良的一些怜悯,我俩默默无语,半晌,同时举起手,把蜻蜓放飞了。让它们自由地飞到属于它们的天空,去找它们的爸爸妈妈和好朋友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扩展5)

——《放飞蜻蜓》评课3篇

《放飞蜻蜓》评课1

  1、李军玲老师《放飞蜻蜓》这一课,上的是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以“读书”为主线,组织学生读书的机会很多,在读中识字,在读中识词,在读中了解蜻蜓的食物、尾巴、眼睛等特征,体现了阅读教学让学生读好书的课程要求。

  2、这节课李教学过程中亮点很多。李老师创设了一些精彩的情境,在情境中引领学生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学习“七嘴八舌”“抢”这些词语时,师生进行了角色转换,很巧妙地让学生实现了意会。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使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都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比如:生字卡片、幻灯、多媒体。增强了学生对生字、课文内容的感性认识。例如李老师设计了“蜻蜓吃捕捉苍蝇并吃掉苍蝇的教学环节。”李老师播放媒体,让学生观看了蜻蜓捕捉苍蝇并吃掉苍蝇的全过程,看后,让学生夸一夸蜻蜓,并出示文字幕,指导学生说一说。媒体创设的语境,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学生原有的阅读认识,通过观察、质变成了自己的认知,再通过说一说把自己的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过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再如指导认知蜻蜓的尾巴时,李老师出示了媒体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蜻蜓的尾巴是“一节节的”,这时李老师又出示“一截”这个词,这个词与“一节”读音与意义都很相似。但表达的意思却有不同,这样即时对学生的词汇教学,丰富了语言功能。再谈到蜻蜓吃尾巴时,李老师抓住一个关键的词“据说”,这是一个教学的难点。但李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她问“你见过呢?”“陶行知先生见过吗?”通过这个词,很好地指导学生理解了“蜻蜓吃尾巴,其实只是一个“传说”。这样在处理教学难点上,李老师采用的方法很“得体”很“巧妙”。

  另外,李老师相机出示了文字幕,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

  蜻蜓用尾巴掌握方向.

  蜻蜓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长出来的。

  李老师这种教学游刃有余的组织教学能力,顺理成章的化解了教学难点,梳理了教学教学环节,都不能看出李老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是很强的。

  李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蜻蜓的眼睛时,也同样出示了媒体图片,指导学生观看蜻蜓的眼睛是由成千上万个类似蜂窝状的眼睛组织,这时李老师相机给学生一个专业的术语:复眼。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复”字,“复”中有一个“日”,“日复一日”。再让学生夸一夸蜻蜓。学生便由此理解了蜻蜓的眼睛的内容,由感性的也有理性的。由此理解了蜻蜓眼睛的“大”、“很复杂”。正是由于蜻蜓的这些特点,蜻蜓才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这样的教学很有趣,而且高效。

  这些教学手段,体现了李老师处处着眼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处理教材上李老师拿捏的非常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李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时时为学生着想,从三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着眼,精心设计,实现了课标所要求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

  3、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思路很清晰,教师梳理课文内容时抓住了三个重要的词语。一个是“捉”、一个是“说”、一个是“放”。即体现的重点,而在设计上又非常简洁和精巧。

  4、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不仅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住契机为学生架设自主学习的途径,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很多,还不失时机地迁移运用,增加了学生的语言积淀,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难看出: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她的课堂分分妙妙都是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着。

  5、李老师在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始终站在课堂组织者的角色上,课堂中师生交流、生生对话、文本对话、目标都很到位。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无论识字、阅读、交流、解疑,都亦步亦趋、扎扎实实。

  6、看李老师的这节课,学生读的厚重、认的深刻、议的热烈、学的.真实。

  以上是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几点粗浅认识,说的不好,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放飞蜻蜓》评课2

  《放飞蜻蜓》这一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蜻蜓的知识,懂得保护蜻蜓的道理。

  吴柳清老师在组织教学上首先是解决对蜻蜓知识的掌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掌握。同时还加入了知识介绍,感受蜻蜓是吃虫能手。

  教师充分挖掘文中的情感脉络。引领学生学会阅读,感受人物品质。陶行知品质中的和蔼可亲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循循善诱却不是很透彻。从学生的发言上来看,对陶行知的人物品质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教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是文中的小朋友,让他们有一种角色的转化。

  本课有三大亮点,让学生们和我们听课老师的精神都为之一振。第一处是在课文的导入部分,师把课前准备的几个装有蜻蜓的瓶子分给学生自由观察讨论蜻蜓的特点,这就避免了只看课文的枯燥。而且令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也更加浓厚;第二亮点是在学生观察讨论加入了唯美的课件,使学生入情入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的情绪也渐渐高涨起来。这是一种奇妙的效果。第三亮点就是在课文的结尾部分,师在让学生了解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后,进一步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学生在体会到放飞蜻蜓的乐趣的同时,也对知识丰富、和蔼可亲、尊重孩子的教育家陶行知更加敬佩,为日后学习有关他的作品做了很好的铺垫,从孩子喜悦和神往的表情上,我更觉得这一设计环节是成功的。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教案不够熟悉,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会顾此失彼;在课件制作上还有待加强,为了让孩子们都能看到屏幕中的文字,就必须选好字体的大小和颜色。

  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教师要关注课文中的对话。找到关键词之后细细地品位文本。这样人物的形象就鲜活了、丰满了。同时联系到作文教学,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扩展6)

——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3篇

三年级语文《放飞蜻蜓》教案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对资料的合理运用,了解有关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思想感情;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难点

  有选择地运用摘抄有关蜻蜓知识的资料,丰富对蜻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走近蜻蜓

  1、借助教材,走近蜻蜓

  ⑴(出示蜻蜓休息图片)同学们看,多么可爱的蜻蜓呀!(出示课后练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陶行知和孩子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打开书,在课文中找一找。)

  ⑵吃食

  (学生发言)你了解了蜻蜓的吃食。(板书:吃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书中的语句。(注意“孑孓”的读音)

  小结:从蜻蜓的吃食,我们可以发现蜻蜓是益虫,是我们的朋友,所以要放飞蜻蜓。

  ⑶尾巴

  ①(学生发言)(板书:尾巴)关于蜻蜓的尾巴,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学生发言,3、4人)(点击出示课件)请你把课文中描写尾巴的语句读一读。(指名2人读)

  ②(点击出示课件)陶行知说:“据说,在它——(学生读)。”这个说法正确吗?陶行知先生用了个“据说”,这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找了资料?请你为大家作介绍。(学生发言)

  “蜻蜓吃尾巴”原来是这么回事。(点击出示课件——“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齐读)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补充在旁边好吗?

  学生摘写资料(提醒写姿)。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或读书的体会写在书的旁边,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③现在谁能完整地为大家介绍蜻蜓尾巴的特点呢?(指名介绍,齐读——看课件)

  ⑷眼睛

  (学生发言)蜻蜓的眼睛十分特别。(板书:眼睛)

  老师边引读课文边出示课件:它的眼睛很大(点击出示:大眼睛)结构很复杂,是由(引读)——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点击出示:无数小眼睛)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我们一起把描写蜻蜓眼睛的语句读一读。(齐读)

  2、活用资料,走近蜻蜓

  ⑴示范批注。

  关于蜻蜓,同学们手中还有一份资料,大家都读过了吧?你能借助资料把蜻蜓介绍得更加具体吗?比如说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来作补充。(展示课本吃食部分)同学们请看,课文介绍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但没讲吃多少,资料上是怎样说的,(指名读)我们可以把它补充在旁边,一起来读一读。

  (示范补充吃食:)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蜻蜓的幼虫在水中也能消灭孑孓等害虫。

  大家不忙写,老师补充了吃食方面,请你们按这样的方法补充其他方面,好吗?

  ⑵合作批注。

  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先讨论确定补写哪方面的内容,(点击出示:1、确定补写内容;);然后认真仔细地阅读资料,划出要补写的相关语句(点击出示:2、读、划相关语句;);大家共同商讨你划出的材料是否恰当,再补写在课文中相应的位置(点击出示:3、补写材料;);最后小组内练说并确定一名发言人(点击出示:4、确定发言人。)

  学生补充,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介绍;提示:你不但找得准确,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

  ⑶合作成果展示(注意错别字的纠正,病句的指导,语言表达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先来补充蜻蜓的尾巴,哪个小组先发言?学生展示、交流。

  (注意:①指导以“我们这一小组——”介绍;②口头语言的训练。)

  ①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雌蜻蜓在产卵时,单独在水面上飞行,然后一次次不断地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立即又飞起来。这样连续产卵的动作,好像蜻蜓在不断地点水。)

  相机出现:蜻蜓点水图片。

  评:“蜻蜓点水”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原来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知识,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啊!齐读。

  学生介绍完后询问:你们小组还有人要补充吗?其他小组还有补充的吗?——(集中介绍完一个方面再介绍另一个方面。)

  ②我们再来看看蜻蜓的眼睛

  (有一对异常发达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一只大复眼由1万多只小眼组成。——(出示无数小眼的课件)评: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

  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小结:正是这样一双敏锐的大眼睛,使蜻蜓荣获“捕虫能手”的称号。

  关于眼睛,还有要补充的吗?

  过渡:除了蜻蜓的吃食、尾巴、眼睛,你还想补充介绍点什么?

  ③身体细长,胸部背面有两对膜状的翅,休息时翅展开,*放两侧。——你读书很仔细,补充了翅膀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得更生动一点吗?(学生说)你真不简单,不但补充了丰富的内容,还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知识。

  ④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脑袋可任意优美转动。

  评:这是它捕捉飞虫的有利条件。

  ⑤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40米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评:奥运冠军刘翔跨越110米栏用了12秒91,蜻蜓每秒飞行40米,110米只需要两秒多钟,你看,比奥运冠军还快上好几倍,真是当之无愧的“飞行家”!)

  3、创设情境,在言语交际中走近蜻蜓。

  ⑴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也喜爱上蜻蜓了。(出示捕捉蜻蜓图)瞧,这位同学也很喜爱蜻蜓,他在干什么呢?(用网兜捉蜻蜓)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⑵交际训练。(注意教师角色的转换)

  现在老师就是这位同学捕捉蜻蜓的同学,你想对我说什么?

  (为什么说蜻蜓是益虫?)我知道蜻蜓是益虫,可我并不想伤害它,我只是想观察观察它。这眼睛可真大呀,和我们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尾巴又细又长,有什么作用?

  蜻蜓身上还有什么秘密?你们能告诉我吗?

  蜻蜓能消灭这么多的害虫,可真厉害呀!不过,我并不想伤害它,只是想仔细地看看它长得什么样子。蜻蜓身上还有哪些秘密,你能告诉我吗?

  过渡:蜻蜓是“飞行家”,是“捕虫能手”,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入神地听着陶行知先生的话。

  二、走近陶行知

  1、课文中陶行知先生是怎样劝说孩子们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划出描写陶先生神态、动作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体会,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读、划,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讨论,朗读体悟。

  “慈爱地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从这里你看出了陶先生的什么?请你再读一读,体会体会。(指名2、3人读)

  “高高举起”——为什么要高高举起?(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我们一起把这一句读一读。

  “小心地翻过去”——你读出了什么?是的.,他要求孩子们放飞蜻蜓,他自己也十分爱护蜻蜓。大家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用商量的口吻”“还给”——陶行知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民主,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2人读)我们一起来读。

  3、拓展引申。

  陶行知先生(出示头像课件)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孩子、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从他的一些名言中我们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他。

  出示名言,配乐朗诵:

  捧着一颗心来,(大家一起读)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别人是这样赞扬他的,

  出示:万世师表(*先生颂扬他为“万世师表”)

  永久不死(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题词“永久不死”)

  4、关于陶行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关于蜻蜓,关于有益昆虫的话题也有很多,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小朋友课后去搜集,去了解。(出示要求)同学们一起读。(课外延伸:读名言,讲故事,走近陶行知;查资料,做笔记,介绍有益昆虫。)

  板书:吃食

  陶行知——放飞蜻蜓尾巴

  眼睛

推荐访问:蜻蜓 教学设计 放飞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0篇】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