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一部着力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力作

发表于:2022-12-07 17:10: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办学定位欠准确、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闫志利专著《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突出问题导向,在阐释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内涵、外延与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比较了中外职业教育质量的认知及实践差异,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生成过程评价及结果评价模型,并通过实践验证,有效丰富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论和模式。在大规模调研和专业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研究、探索了一系列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对策,有助于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加深对教育质量的理解。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保障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9-0074-04

近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量。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大体相当,办学特色日益明显,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日益显现,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定位欠准确、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亟待进行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直面我国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不高这一关键问题,运用理论分析、国际比较、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从质量评价切入,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当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堪称当下我国关于这一话题研究的力作。

就业导向一直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在调整人力资源结构,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社会积累总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职业教育需求层次高移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的贯通,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加大了“对口招生”力度,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导向出现就业和升学“双向裂变”现象,这种双重导向的办学定位既引发了中等职业教育根本性的变革,也给教育质量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中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作者认为,基于就业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多以“就业率”表达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多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实施,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基于升学导向,中等职业学校多以“升学率”表达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过程多围绕提升学生接受再教育的能力实施,以满足高层次学校对生源的素质要求为目标。显然,两种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内容存在着明显差异。

然而,从基于升学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终极目标看,高等院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就业问题。就业能力或职业能力评价等仍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只不过因学生就业时间的推移而后移。基于升学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变成了实质上的过程性评价,中等职业教育演变为学生的阶段性、过程性教育。目前,各省市“对口升学”考试大纲多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高等院校教师编写,反映了高等院校对生源素质的需求,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中等职业学校及学生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必然在升学和就业中二选其一,教育质量也只能分开评价,但未来必将趋向统一。《中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一书提出,中等職业教育目标是确定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关键,教育质量实际上是各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的某种妥协,是绝大多数民众的共同认知。就业或升学虽可表达结果性的中职教育质量,但也存在着过程性。结果源于过程,是过程的积累。过程性评价可实现“以评促改”的目的,比结果性评价更为重要。过程性评价可以让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在某一方面的不足,进而不断修正错误,实现目标追求。书中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实施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注重目标与结果的生成性,体现了过程哲学思想,反映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生态及其关系存在。

学习和借鉴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有益经验,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少走弯路,体现特色。《中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立足国际视野,较为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并对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评价现实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我国尚未建立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统一标准,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认定、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等大多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实施,未能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要求的“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以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等要求。因此,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先进经验,我国必须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社会评价与政府评价相结合、基本标准与激励标准相结合、基础认证与阶段评价相结合、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等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独具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在全国推行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也进一步加大了各级技能大赛的举办力度,作为展示职业教育质量的一项具体措施。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加强了教育过程质量评价与监测工作,有效提升了教育质量。然而,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整体工作看,评价标准、评价过程等均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多由学校自身撰写、公布,第三方评价明显不够,社会参与力度明显不强,评价体系仍不尽完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社会评价与政府评价相结合、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等均有待加强。199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评价专家费特曼(Fetterman)教授提出了授权评价(Empowerment Evaluation)概念,后经万德斯曼(Wandersman)等人完善,逐步形成了“授权评价”理论,并成为一种综合运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方法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旨在授权某利益相关者并为其提供一套完整的评价工具来实施教育质量评价[1]。借鉴域外研究及实践成果,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积极推进“授权评价”理念及方法,妥善解决“谁来授权”和“怎么授权”以及“授权后如何运作、监管”等问题,引导利益相关者逐步进入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领域,进而实现“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目标。

目前,我国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任务极其艰巨。《中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作者采用大规模的专题现状调查和严谨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从学生满意度、升学导向、就业导向等维度,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进行客观分析。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确认,在校生与毕业生对中职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存在较大差异,在校生达到了“基本满意”状态,而毕业生“不满意”的指标较多。该结果既客观反映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现实状况,也证实了满意度调查这一研究方法中“微笑问卷”的存在量度,对改进“满意度调查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升学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调查结果确认,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素质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两类毕业生各具优势与劣势。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机构教师对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素质标准认知存在的差异,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职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一书提出,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仍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各项管理工作,建立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和职业能力。这些分析,切中我国当下中等职业教育的短板,也是提升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应该看到,近年来我国推行的中等职业教育重点校、示范校、骨干校、特色校建设等项目取得了较大成效,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在推行教育教学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多成果。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这些建设经营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不能只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循环,而应加大行业企业参与力度,进而得到行业企业认可,接受全社会的检验,并加大经实践检验证实行之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推广力度,使其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中发挥更大作用。

教育评价既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价工具,也需要科学确定评价的基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学生家庭、行业企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等都是利益相关者,理应成为中等职业教育评价的主体。因此,确定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指标及评价模型,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吸收相关方面积极参与。目前,我国现行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尚处于建设和完善阶段,社会参与的广度亟待拓展,研究和构建科学的评价工具和评价模型尤为重要。书中兼顾中等职业教育各方利益相关者,提出了生成性评价理念和基于质量生成过程的评价模型,并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加以实施和效果验证,有效补充和丰富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理论和评价模式。

书中提出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成性评价理论基于教育增值理论及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形成,强调以学生个体为最小评价单元,观察学生各项素质的增进情况,试图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参与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体现了教育增值理论的发展性思维,强调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不以学生某一时间节点的学习成绩为评价结果,而是对学生某一时间段的KSAIBs增加量实施评价,体现了学生发展性,有利于实现教育部提出的“完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这种聚焦于学生个体的评价体现了人本思维,可消除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外界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影响,使评价更趋客观、公平,便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质量比较。在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构建方面,书中吸收“互联网+”等要素,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构建了电子档案袋评价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实用价值、推广价值。

当下我国各类教育评价普遍存在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特别是应试教育,考试分数似乎成为教育质量评价的唯一标准,弱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影响了教育能够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教育生活本来是关注生命发展的“生态化”生活,是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组合在一起的“整合式”生活,也是一種“创造性”生活[2]。因此,教育质量具有明显的过程性和生成性,失去了过程教育也就失去了其育人意义。书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业活动、课外活动和顶岗实习活动形成的,体现了过程哲学思维。作者从中等职业教育时间、空间和活动等方面,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揭示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生成过程的主要特征。通过较为规范的研究程序,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生成过程评价体系,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和视角,对揭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生成过程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尤其是作者采用的学生素质增值评价理念及其建构的相应评价模型,对发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品质,增强其自信心,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均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值得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中推广应用。

质量评价虽然能够检测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状况和发展水平,但其作用主要体现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质量评价,能够找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才能实现质量评价的初衷,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因此,在确定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有效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一书在客观评价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上,突出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和保障机制研究。在进行广泛调查、收集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采用DEMATEL研究方法,确认职业能力、生源质量和教师专业素养三个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影响程度最大,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的重点。

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一定范围内各相关主体以保证中职教育质量提升为共同目标,针对中职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所采取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作的方法和策略。构建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可为教育决策提供长期、稳定的信息来源,有效实施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提出,“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因此,构建中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一书从生源质量、资金投入、课程体系、校园文化、教师专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内外部质量保障系统和其他协助运行系统,并提出了科学定位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目标、优化中职生源与师资素质、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等运行策略,提出了推广应用中等职业教育PPP模式、构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和加强特色学校建设等建议,对于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推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参 考 文 献

[1]Fetterman D M, Wandersman A.Empowerment Evalu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J].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2007(2):179-198.

[2]魏善春,李如密.从“实体思维”到“事件思维”:过程哲学视域中的教学生活图景[J].教育研究,2017(6):115-124.

推荐访问:力作 着力 中等职业 教育质量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