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2022年度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全文完整)

发表于:2022-12-04 15:0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全文完整)

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6篇

【篇1】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2019-2020年中考历史专题知识点汇编:专题二 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第一部分: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时间:14—16世纪

2、背景:A.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B.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世界各族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文艺复兴,这一场伟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3、表现:A.社会经济方面:①商业中心和城镇兴起。②手工工场出现。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B.精神文化方面:①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②“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尊重理性与科学。③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不断积累和扩大。

4、意义影响:世界历史地平线上,出现近代曙光,人类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7—18世纪

2、背景

A.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直接原因(导火索):①英:苏格兰人民起义。②法:三级会议的召开。③美:波士顿倾茶事件。

3、表现: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美国独立战争

4、影响: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B.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了比较民主和自由的联邦制的资产阶级专政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并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及拉美独立运动发生。

【学习认识】资产阶级革命共同的历史意义(任务):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三、资产阶级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时间:19世纪中期。

2、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表现:1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4、影响:A.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C.客观上冲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落后的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D.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时间:20世纪初。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和资本制度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3、主要国家:美、德、英、法、日、俄。

4、发展状况:A.美、德采用科技成果,发展快。B.英法过份依赖殖民地,发展相对缓慢。C.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发展。

5、影响:A.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出现列强争霸的局面。德、意、奥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世界形势紧张。C.1914—1918“一战”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发生。

五、一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

A.背景:1924—1929年短暂的和平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生产和销售矛盾日益突出。

B.首发生的国家:美国。

C.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

D.影响:①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主要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A.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解除危机。

B.德国纳粹党上台,对内镇压,对外扩张,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

C.日本军部控制内阁,建立法西斯专政,发动“九一八”事变,加紧对外扩张,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D.德、意、日结成轴心国集团,1936—1945年挑起“二战”。

六、二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一)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

1、背景:①利用最新科技,发展新兴工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②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占领了广阔的市场。

2、表现:①战后推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成立北约。②在亚洲支持蒋介石内战,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二)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背景:①借助了美国的援助和大力扶持。②创设了较为和平的政治环境,制定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③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引进最新科技成果。

2、表现:①20世纪—50、70年代,西欧和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②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欧盟成立,欧洲国际地位提高。③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资本主义世界美、日、欧盟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影响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发展史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1.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意义: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二.早期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革命前俄国处在沙皇统治下,是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参加一战使俄国蒙受沉重的灾难,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2)时间:1917年11月

(3)经过:①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②1917年11月,列宁领导革命群众,发动武装起义,这个月是俄历的十月,史称“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3)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代表了工人、农民的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并宣布退出一战。

(4)领导人:列宁、布尔什维克党

(5)影响: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局部范围内确立

1.1956年底,我国完成三大改造,标志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2.朝鲜,老挝,古巴,蒙古等国先后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3.1955年,为与“北约”对抗,1955年苏联与7个东欧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四.社会主义遭到重创

1.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影响: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学习认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

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

【篇2】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不得不书的一笔。它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是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社会发展史两条脉络的交汇点;
它的理论内涵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般性,又体现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的特殊性;
它的蓬勃发展推动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潮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017 ― 03

  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问世算起,社会主义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理论层面,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转变,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第二,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一国范围内建立起来,社会主义从思想理论运动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
第三,实践层面,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二战结束后,欧洲、亚洲、拉丁美洲有一大批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四,理论和实践的协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崛起并蓬勃发展,引领世界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的红旗在中国不仅没倒,反而耸立得更稳了。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条由西向东的清晰脉络

  社会主义学说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发展形态,反映了西欧先进知识分子对私有制罪恶的批判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无产阶级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残酷的现实对科学理论产生了急迫的渴求,科学社会主义由此应运而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主义学说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基石科学地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到了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使得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崩溃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了,社会主义的焦点从西欧转移到更东方的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巴黎公社幼稚形态,第一次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过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得到空前的增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一边倒”地选择苏联模式来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经济上统得过死,压抑积极性;
政治上集权过多,权力不受制约。中国共产党人决心走自己的路,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戒”,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雏形。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二)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先后宣告失败。历史充分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变革的正确理论和先进的社会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结合。

  一方面,社会主义本身是革命的学说,它越发展,越要求自身到那些阶级矛盾尖锐的国家去落地生根,去指导那里的无产阶级起来反抗,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复杂交错,日趋尖锐,不断激化,人民苦不堪言,为社会主义的生长、发展提供了现实而深厚的土壤。

  另一方面,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制度遭到废除,中国向何处去成了一个问题。农民阶级、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难以主导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唯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革命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最富有斗争精神。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结合是中国的唯一出路,是近代以来党和人民尝试各种思潮、方案未果后作出的正确历史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里选取几点加以阐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继承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这样的立场,并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具体的,历史的,其最广泛的生动载体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现实途径,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未来社会是分阶段的,根据其发展程度的不同,分为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和高级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具有过程性和阶段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它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论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和发展是多方面的,它的“特色”是基于社会主义一般性的特色,而不是另搞一套,改旗易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不仅有继承,还有发展创新。“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恩格斯晚年的科学论断不仅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丢老祖宗,还说了新话。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向我们描绘了未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美好社会,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无疑地,经典作家在如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论述很多,基本解决了“破”的问题。但是对于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即怎样“立”的问题,经典作家没有也不可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填补了空白。

  在怎样“立”这个问题上,十八大报告用三个“总”进行了概括,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精准的战略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回答了我们处在什么发展阶段的问题。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明确的战略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我们现在搞的社会主义“事实上不够格”,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一步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先发展生产力,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然后才能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去思考怎样实现共产主义。

  全面的战略部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战略部署,具体回答了我们该怎样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问题,使我们有章可循。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形成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每一次拓展都是一次理论认识的升华。

  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全面回答,有目标、有定位、有途径。但是建设社会主义非一日之功,路漫漫其修远兮,这只是开了个头,今后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谱写新篇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中坚力量

  当前,社会主义依然处在曲折发展之中。回望历史,社会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从一国实践拓展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更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却遭遇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样的重大挫折,东欧社会主义各国纷纷改旗易帜,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大大削弱,但社会主义终究经受住了考验,守住了最后的阵地。

  (一)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了一系列干预和调节,使资本主义呈现出许多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例如国家通过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逐步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实行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等。这些干预和调整改良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依然能够容纳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相比依然具有很大的优势,资本主义的丧钟还远没有敲响,两制并存的态势将继续保持下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调整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它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例如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等。

  另一个是内部因素,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巨大挫折。1991年的《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不复存在。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政党在东欧各国先后丧失政权。以福山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扬言这是历史的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我们同样要看到,苏东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这次挫折只是社会主义运动一时的后退,不可能逆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正如邓小平同志说的那样:“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低迷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理论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的基础上,由邓小平同志和其他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开创的。内涵丰富,包括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基本内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已初步成形,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注入了新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的行动指南。

  实践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上,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保障。文化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社会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使我们取得了成就,增强了自信心,也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稳住了社会主义的阵脚。苏东剧变后,中国没有改旗易帜,而是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走下去,顶住了压力。俄罗斯学者阿?雅可夫列夫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扭转了20世纪后期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的趋势,而且必将对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第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历史充分证明,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不顾本国的国情,从来都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必须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借鉴别国的经验和做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道路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总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社会主义虽然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和资本主义相比,它依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发展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丧失信心,要看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要看到世界社会主义在一时的后退中蕴藏着的前进的巨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要看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坚定不移地大踏步向前迈进。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

  〔责任编辑:谭文富〕

【篇3】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绪论

一、中国社会学的产生

1、背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2、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先行人物

康有为“万木草堂”“群学”

群学:组织教育群众之学,拯救中国于危亡之学

群:指群众及人民,群学是一种群术

二、中国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1、传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2、传播: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3、成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4、中国化: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第一章 社会学的传入

一、背景

二、代表人物

1、谭嗣同

(1)著作中包含社会学的提法的作品是《仁学》

(2)创办学堂,并设社会学课程

2、章太炎

(1)介绍斯宾塞等人的社会学学说,翻译有关社会学著作(1902年,译日本社会学家岸本能武太《社会学》,这是成本翻译社会学著作出版的第一本书。)

(2)在著作中大量引证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著作,对其传播做出重要贡献。

(3)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学观点:

●用《进化论》解释自然和人类的发展

●构成了以反满、反欧美列强侵略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论

●接受了孔德的思想,把社会学分成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特别是重视“合群”的作用。

●重视社会因素,对社会现象制约功能。

●提出了俱分进化论。

3、严复---中国社会学的先驱

翻译:赫胥黎《天演论》

斯宾塞《社会学原理》为《群学肄言》

(1)关于当时对中国问题看法:

◆认为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学术上没有去伪存真的精神,政治上没有屈私以为公。

◆论述了民主和自由的优越性

(2)引进《进化论》与社会学

@译《天演论》---反映近代启蒙思想的重要著作

@引进《进化论》 a.宇宙是发展进化的,社会也是发展进化的。

b.在人类社会发展进化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存在激烈的斗争。

c.民主和自由是适应社会竞争的主要内容

@翻译《群学肄言》(1902年译完,1903年出版。这是西方社会学著作直接传入中国的开始)

群学肄言含义:“群学”是用科学的法则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以预测将来。“肄言”即是究其功用之所施,提出治理社会的办法。研究群学肄言是为探明治乱及盛衰的道理,以实现正德,利用,厚生。

指出群学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思想相通之处

三、社会学学科的状况

1、建立社会学课程及派留学生

教会成为最早向中国移植社会学的重要场所

190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开设社会学科

1913年、上海私立沪江大学设立社会学系(私立学校最早开设)

1906年、中国国立大学设社会学课程及社会学系,比教会学校晚

京师政法学堂即1910年京师大学堂开设社会学课程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年开设社会学班,由康心孚教授任教(自授社会学课程第一人)

2、开展社会调查工作

最早的社会调查是1914年---1915年间,由北京社会学实进会进行的对302个洋车夫生活情况的调查。

3、早期社会学著作

四、社会学传入时期的特点

社会学传入中国主要是适应了中国社会本身的需要,在帝国主义入侵,封建统治失败,国家危亡的形势下中国社会需要更新,中国社会思想需要更新,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从西方社会学中吸取了社会进化论等学术观点。为中国维新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中国传统思想向近代化转变时期注入了西方社会学思想的新内容,形成了初期的历史社会学。

第二章 社会学的传播

一、背景

二、概况

1、教学机构

1927年全国有60所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

1921年厦门大学开设历史社会学系,是国人办学之始,由徐声金任教。

清华大学1925年成立社会学系 1917年开设社会学课程

1921年复旦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 1925年成立社会学

2、重要的学术团体和刊物

✓1913年成立的北京社会实进会是中国最早的社会学学会,从属于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杂志《新社会》瞿秋白 郑振铎

✓中国社会学会 1922年成立 《社会学杂志》余天休

✓东南社会学会 18928年成立 《社会学刊》 孙本文 吴泽霖 吴景超

3、出版的社会学著作

4、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扎实的社会学研究

调查机构:社会调查所(前身是1926年成立的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社会调查部,1929年更名为社会调查所,所长陶孟和

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社会调查的开展

(1) 陶孟和的《北平生活费之分析》。1926年到1927年采用家庭记账方法对北平48户手工业家庭生活费进行了6个月的调查,对12家小学教员的家庭生活费进行了1个月的调查。

调查围绕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a.调查反映了北平大部分人家的生活状况;
b.调查里面涉及到了手工业工人家庭的家庭结构;
c.手工业工人家庭的消费结构;
d.工人家庭与小学教员家庭的比较。

贡献:①调查方法上的,采取了家庭记账法,用记账的方法记录家庭收入与支出是首创的;
②客观精确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占大多数的两个阶层的生活状况;
③为以后的调查提供了调查经验。

(2) 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调查》

(3)清河镇实验区。1928年展开调查,1930年许仕廉英文版《清河镇社会调查》,译为《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市镇调查报告。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初期发展

1、概况

(1)理论的介绍

(2)创办上海大学 设立社会学系

1922年10月上海大学建立,瞿秋白担任社会学系主任

(3)办农民讲习所和办《中国农民》杂志

2、主要代表人物

(1)李大钊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一种科学,是研究社会上一切社会制度和各种现象以及原则的学问。并且用科学的方法考究社会是为何物,发明一种法则以支配人间的行动。所以社会主义是社会学中应该研究的一部分。但并非社会学就是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社会学:

关于经济结构;

阶级竞争法则;

社会问题的研究:

a)社会问题含义:引起社会的不安,并寻求解决办法的都是社会问题

b)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解决社会问题要靠社会运动,分析各种社会政治问题的关系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杀问题

i.自杀的时代性

ii.自然对自杀的影响

iii.婚姻对自杀的影响

iv.自杀的动机,方法,场所

v.自杀与生理和年龄是有关系的

vi.人中对自杀的影响

vii.自杀的经济,社会,文化原因

(2)瞿秋白

✧创办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现代社会学研究 1924年出版《社会科学讲义》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一切现象并研究社会形势的变迁。各种社会现象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变迁之公律的科学。

●社会学存在的根据

✧社会问题

●什么是社会问题

●具体的问题

●对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析(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政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法律是政治的附庸、道德也是有阶级性的、宗教,艺术,哲学)

(三)普通社会学的研究

孙本文主编了社会学丛书,这是当时普遍社会学研究的代表,1929---1930年,由世界书局陆续出版

1、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1929年完成《农村社会学》顾复1924年《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内容

农村社会性质和特征

农村社会种类

农村社会的起源

农村社会进化

农村社会的人口

农村的社会环境

农村的社会生活

农村的社会组织

⏹农村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农村社会是一种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地方共同社会。其中有四个要素:人民、共同生活、同一区域、以农业为主要职业

⏹农村社会的起源和进化

农村起源:自然起源、组合起源、建设性起源

农村社会的进化

⏹农村社会的人口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的增加

人口分布

农村人口的迁徙

农村社会环境(天然环境、经济环境、生物环境、社会环境)

农村社会生活及方法(水平标准、生活改善)

农村社会组织

A.必要性

B.种类:全村组织、专门组织、全国组织

C.困难:凝聚力不够、教育不发达、农村社会缺少领袖、农民收入少、区域辽阔交通不发达、地主乡绅等传统势力强大

2、吴泽霖的社会约制研究

《社会约制》是中国最早专门论述社会控制问题的社会学著作(1930年出版)

(1)社会约制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含义: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社会上不得不相出各种标准,定出各种限制,这种标准和限制积极方面是是一般的人都能团体化、社会化;
消极方面是限制他们的行为,使其不妨碍社会,损越团体,这种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总和就是社会约制。

必要性:

⏹生理方面的需要

⏹心理方面的需要

⏹社会方面的需要

⏹其他方面的需要

(2)社会约制的工具

保守心、好新心、求显心、社交心

(3)社会约制的方法

武力:指用武力来达到约制的目的的方法

会意:|直接:指明言直示,约制者或用自语,文字明白的指示鼓励或禁止他人的行为。

|间接:惩罚、酬报、理喻、命令(督促、喝禁)

(4)社会约制的组织

λ具体的组织:家庭、学校、政府、教会

λ非具体组织:舆论、信仰、风俗

第三章 社会学在中国的成长

一、概况及背景

(一)概况

1、社会学调查研究重点的转移---转移到农村经济方面

2、应用社会学的发展---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3、开展大量的社会问题研究

4、没有形成流派,但研究各有所侧重

注重社会整体研究

注重社会发展中具体因素

唯物史观社会学

5、社会学学科的发展状况

6、学术团体的成立和学术杂志的出版(1930年东南社会学会改为中国社会学社。至此,真正全国性的中国社会学团体组织正式成立)

二、社会学成长时期的主要代表

(一)30年代不同社会改良路线的研究

改良 革命

(二)孙本文的社会学原理研究

(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问题研究

三、1、(1)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理论

A、社会结构:内涵:

解决中国问题的工作,应该从乡村入手

必须依赖乡村人自身的力量

要实现政治重心,经济重心根植于一个全新组织构造的乡村社会

B、具体构想:

1)、中国发展经济的道路,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两方面来刺激工业发展

2)、构建新的社会组织---乡约组织: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乡村建设运动实践

A、乡村建设研究所

B、乡村建设实验区(山东邹平实验区、河北定县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

●口号:除文盲、作新民

●为什么要开展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与陶行知,蔡元培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任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以瞿城村为试点,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验(愚贫弱私----四大病根)

●怎样开展平民教育:以文艺教育---愚

以生计教育---贫

以卫生教育---弱

以公民教育---私

●平教会的工作步骤:调查---发现实际问题

研究

实验

表演

推行

@乡村建设运动的局限和贡献

局限:并没有真正地改造农村社会

乡村建设学派的局限性也表现在与农民的关系上

贡献:1、乡村建设学派的工作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问题,但在发展农村教育,培养农村人才,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发展农村合作及其他公益事业等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乡村建设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在农村中不畏艰苦,为农民谋福利,艰苦耐劳的精神是值得人们敬佩的。

3、乡村建设学派的探索,引起了社会学界的争论,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学的研究事业。

4、乡村建设学派社会改良实验的失败也从反面给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知识分子以有益的启示,拯救中国社会不能走改良的道路,而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潘光旦的民族优生和民族复兴的研究

(1)民族位育:在潘光旦看来,民族复兴的中心问题是----民族位育。“位”是指安所,“育”指遂生。民族位育也就是寻求一个民族的安所遂生之道。“安所”是从静的方面寻求民族秩序的维持。“遂生”是从动的方面寻求民族进步的取得。如果能从这两方面取得相当成效,民族问题也就解决了。、

(2)民族优生:中华民族四种能力的不足(提倡优生的原因)体力、科学研究能力、团结能力,组织能力、社会意识或人人为公的能力(公民意识)

目的:是在增加四种富有遗传基础的人才,并动员这些优良分子早婚与多育,然后再加强教育。

步骤:人才的认识

才得增殖

才得培养

具体途径:自然环境:救荒是最急迫的道路

经济:提高生产力

使分配便利,公允,公平

社会生活:都市化的控制

家庭制度的整顿

唯物史观的社会学

主要代表:李达 1937年出版《社会学大纲》,系统的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后来,出版《现代社会学》,此书是1926年出版,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较系统的研究社会学的著作。

1)社会学的使命:发现社会组织的核心,探求社会进化的方向,明示社会改造的方针。

2)社会学的定义:研究社会历程及其理法并推之其行进的方向,明示改造方针的科学。

3)社会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

4)社会运动的方向:社会主义

5)社会运动的目的:找到社会进化的途径

孙本文的普通社会学研究

1935年出版《社会学原理》一书,这是1949年以前出版,主要阐述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及研究方法。

1、社会学原理总论

(1)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社会行为:指两人以上的交互与共同行为。通常社会行为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交互行为。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动作而言。第二,共同行为。指人与人结合后,共同对外的动作而言。第三,交互共同行为。指交互动作时个人同时参加思想动作而言。

(2)社会学的性质、范围与其他科学的关系

性质:是一门科学,但社会学所研究的现象,不像物质科学的研究对象那

样单纯而确定。社会学与物质科学是有区别的:@社会学不能完全采用物质科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学不能完全适用统计法。

范围:科学的分类:物质、生物、社会

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凡是社会生活的形式,内容,组织,作用以及过去现在种种事实,人类策划改进社会生活的种种理想,计划,方法,都属于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普通社会科学

◆特殊社会科学

◆叙述社会科学

◆应用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范围:研究社会行为发生的各种相关的要素:历程、组织、控制与变迁

(3)社会学研究的单位及材料:人、物、历史

(4)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统计法、历史法、实验法

(5)社会学的目标:纯理目标:通过对一切社会行为的研究,去发现社会行为的原理,原则,以纯粹客观的科学态度,用纯粹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人类社会行为。

应用目标:社会学是为了改进社会实际生活而研究社会行为,也就是用社会学的原理原则去改进实际社会生活,设法兴利除弊。

(6)社会学的分类及内容:

分类:纯理社会学(普通社会学、特殊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历史社会学、 社会学方法论

内容:社会行为要素、社会行为过程、社会行为组织、社会行为控制、

社会行为变迁

2、社会要素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人类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关系

(2)地理要素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3、社会学上的几条原则及对人类的贡献

A.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

B.社会环境是人的产物

C.人与社会息息相关

D.社会现象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E.社会发展是积累的而非突现的

第四章 社会学的中国化

一、背景

二、一般概况

1937年1月,中国社会学社召开了第六界联会,会议主题是中国社会学的建设,社区研究与社会学之建设,提倡以社区实地研究作为中国社会学建设的路线。

(一)社区研究机构

a)清华大学的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是陈达;

b)云南大学、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研究室;

c)华西大学的边疆研究所。

(二)社会学中国化应主要从事的工作

孙本文在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书中明确提出社会学中国化应主要注意的事项:

1.建立中国理论社会学,其重要工作有三方面:①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史料,包括有关社会学的学说、社会思想、社会制度、社会运动,一般社会行为的资料整理。②实地研究中研究社会的性质。③系统编辑中国社会学用书。

2.建立中国运用社会学:①详细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②加紧探讨中国社会事业、社会行政。③切实研究中国社会建设方案。

3.训练社会学人才

(三)社区人才的培养

三、主要代表人物

(一)吴文藻: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

1、倡导现代社区研究

2、什么是社区研究:研究一个一定地域,具有一定社会组织,一定文化系统和人文环境人类群体。

(二)费孝通

费孝通的代表作有:《禄村农田》、《内地农村》1946年、《乡土中国》1947年、《生育制度》1947年、《江村经济--中文译本》1986年。

1、《江村经济》是微型社区的样本。

《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英文版,1986年译成中文版。与《重访江村》和《三访江村》合编成《江村经济》,《江村经济》是费孝通1936年在江苏吴江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生动的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旨在说明经济体系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1)江村经济的特点

(2)乡村工业是农村问题的根源

(3)如何发展乡村工业----以合作为原则

(4)《江村经济》的研究意义:

◆为社会人类学开创了新天地

◆提供了微型社会学研究样本

◆为中国乡村指出富民之路

2、“乡土中国”与“差序格局”

乡土社会含义:

中国大多数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我们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

靠农业为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时代定居在狭小的空间,平生接触的是,与生俱来的熟人社会和熟悉的事物;

在亲人与熟人中形成了乡土文化

差序格局:
会结构中的人际关系的描述,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像水中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广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3、生育制度

1.贯穿于生育制度的基本观点是:男女们相互结成夫妇,生育孩子,共同把孩子抚养成人,一系列活动叫做生育制度;

2.生育制度的基础在于种族需要延续;

3.生育制度的双系制度

4.结婚是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

5.结婚不是私事,而是双系抚育的必要条件

6.夫妇关系

7.择偶(社会合理的安排和夫妇恋爱是相通的)

8.家庭——社会结构中基本的三角

9.社会成员抚育过程中的亲情,冲突与社会性断乳

第五章 社会学的取消恢复与重建

1952年起,高等院系调整工作开始,社会学专业中除了保留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外,其他的都被取消。195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也被并入别的专业中,至此,社会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在高等学校中几乎停止。

一、社会学的取消

原因:

1.大学自身的原因

2.50年代,中国教育制度片面学习苏联的结果

3.毛泽东等中共主要领导人对传统社会学的负面印象也导致了中国社会学事业的取消与中断。

4.中国社会学被取消也与建国初期,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社会问题有关。

二、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

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的过程从1978年开始。1979年3月15日,由全国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主持召开的社会学座谈会。会议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恢复中国的社会学事业。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社会学研究会”。费孝通为会长。会议还针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社会学研究所以及在各大专院校建立社会学系的工作进行了筹划。因此,社会学座谈会的召开以及中国社会学研究会的成立,实际上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的开始。1980年4月,复旦大学分校(上海大学文学院)将政治系改为社会学系。这是我国恢复与重建社会学以来,高校成立的第一个社会学系。

1、原因:

◆解决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学,这是社会学得以恢复和重建的直接原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是社会学得以恢复的直接动力。

2、社会学研究机构建立和初期人才的培养

(1)学科设置的原则(费孝通“五脏六腑”)

五脏:一个学科的建立至少包括五部分,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关、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研究中心和出版部。

六腑:一个社会学系应当开设六门基础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人类学、城乡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国外社会学说。

(2)开办社会学讲习班

1980年5月25日-----1980年7月

(3)建立学会组织

1982年,中国社会学研究会改名为中国社会学会

(4)设立专业研究机构

1980年1月成立,首任所长费孝通

3、创建社会学系,出版图书期刊

【篇4】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社会主义发展史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社会主义思潮,后有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四个阶段,恰似直线与曲线的交叉发展,呈抛物线前进与螺旋式上升。纵观社会主义的严谨理论和颇具色彩性的实践,充分证实,社会主义确是大势所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简介与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的展望,着重说明,社会主义不会只有一个方案,一条道路,一种模式,进而使读者认清社会主义的真谛,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激发对社会主义的热情,并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有四个阶段,即封建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资本主义。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西欧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社会内部孕育产出。在资本主义的这四个发展阶段中,始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占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和弊病(贫富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政治倾轧、军事侵略、

1
【1】

社会犯罪等。随着资本主义这四个发展阶段的不断发展,矛盾的积累与激化。社会主义的兴起就是旨在建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消除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弊病。首先出现的社会主义思潮,是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初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深恶痛绝地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和欺诈,抨击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和宗教的欺骗,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因违背人类理性和社会公德而必须加以改变。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些进步思想给予工人以启蒙教育,并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料。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毕竟是空想。他们是凭主观想象建立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制度,没有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到了19世30—40年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形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成熟了。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投入工人运动,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先进思想的优秀成果,加以革命的改造和发展,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192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和运动到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上有了重大突破。列宁尊重实践,尊重科学,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列宁不仅在理论上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资

2

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论断,而且在实践上领导了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首先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证明了经济落后的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是完全可能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认采取了向城乡资本主义全面进改的方针,提出了“扩大和巩固我们城乡,国民经济一切部门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命脉,采取消灭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份的方针。从此开始了苏联全盘集体化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一套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这就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具体表现在经济上突出发展重工业的一工业化,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领导职务终身制,文化、学术上的是非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说了算。苏联模式有一定的历史功绩,又有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弊端。特别是在后来和平建设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和产品经济严重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经济走向停滞。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领导职务终身制度都阻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由一国实践到多国的实践。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都是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都仿效苏联,这就难免导致失误和困难。人们从实践中吸取教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

在这探索过程中最突出、最有成就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并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全党智慧的结晶,这是对马克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巾国革命和建设成功解决的中国新民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宝库中的重要理论财富,为半封建、半殖地国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总结建国以来正反方面经验,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行不懈的探索,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社会主义,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在不断探索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反映了人民利益要求和时代要求,

4

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的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核或者说基本原理在当今时代和中国的时空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存在样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坚持中的发展、继承中的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三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5
【2】

上,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做完整准确的理解,并且对毛泽东思想也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邓小平认为有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并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国情,对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了较系统、较初步的回答。
【3】
以江泽民为
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本质要求、主要任务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等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并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也经历了与形形色色社会思潮的论战斗争。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斗争贯穿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始终。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

6

发展,马克思主义除了继续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进行斗争以外,还与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几大思潮进行激烈的斗争和交锋,斗争矛头直指改革的根本方向和根本性质,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面旗帜、一个理论体系的论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扫清思想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与展望
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质上说不是一些教条式公式、定理,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中发展的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内在规定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吸取“黑格尔哲学走向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封闭”的历史教训。马克思主义理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的基础上而逐步形成的。今天经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我们必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保持不竭的活力必须以开放的状态与时俱进,不断地吸纳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典作家的贡献是

7

巨大的,西方马克克思主义研究者也作出了他们的贡献。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体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甚至西方、拉美国家的探索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展史的研究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而且要研究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不仅要研究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要分析众多的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过贡献的人物的思想,也包括吸纳准马克思主义的,甚至非马克思主义的对于当代资本本主义的批判、对于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探索等有益思想,了解思想理论界发展的最新动态,批判地学习,在比较中鉴别,这对于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放,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什么会形成四个阶段评《社会主义发展史纲》,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3期
[2]任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阈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5月第3期
[3]刘冬冬,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增强高举伟大旗帜、推进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8年10月第9卷第5期
8

【篇5】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三篇
在新时期做好各项工作,对思想工作作风应进一步强调,应当完全符合新时期的要求,才能跟得上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就是在*****的指导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果没有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系列的政策,也就不可能有今天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为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势与任务的要求。
对于安于现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都不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应一以贯之,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离开实事求是,脱离实际,就不是真正的思想解放。我们要在工作顺利的时候,也不能头脑发热、忘乎所以,更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在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灰心丧气、,畏首畏尾,要善于在困难的条件下开拓新的局面。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断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
在工作作风方面,我们要坚决克服和杜绝群众反映的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义,二是官僚主义。搞形式主义,要害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官僚主义作风,要害是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我们在学习“****”的重要思想,更要结合实际经常好好地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点什么?这些问
题需要我们经常想一想。

我们入了党就要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谋取利益,还有什么个人的东西不能抛弃呢?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时时处处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地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做好工作,想群众之所虑,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求,以改进工作作风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发表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统一,体现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统一,体现了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与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统一,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途径,为党的精神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基于这个大环境,各基层在建党85周年这重要历史时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各种党组织活动,昨天上午有幸参加了重温党史,与时俱进的党性教育学习。虽然只有短短半天,但重新回顾了党从1921--20__的风雨旅程,让心灵受到一次洗礼,明确了许多自己以前不曾知道或记忆模糊的东西,一堂课听下来心朝澎湃,忘不了革命前辈在硝烟中前赴后继,忘不了无数英雄为祖国解放事业而奋不顾身,曾经的苦难,曾经的悲怆,让人难忘,今天的成就,今天的伟业,让人自豪。
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史。做为一名普通的党员,需要做的就是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去做的更好,工作是很平凡的,但与整个国家的发展,与党的事
业密切相关,紧踏着时代的节奏,为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看到了党不断与时
俱进的过程,1921年全国党员从***人到现在的7***万,85年的历史,党章(纲见证了党的成长与壮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势单力薄到众志成城,党领导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和历史性的飞跃,使祖国经济政治日新月异,已经成为世界不可或缺的参与力量!我为你骄傲和自豪!
感谢组织上安排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重温党史,让我看到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走向成熟,通过这次学习,对我而言,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鞭策自己矢志不渝地跟党走。
第二篇: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如何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学习教育中充分汲取党员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营养?如何读懂、永葆这历史逻辑的一树繁花,如何激发传承初心使命的澎湃动能?如何保持、积攒干事创业的冲劲、韧劲、实劲?
5月27日,**区**街道召开“四史”学习教育部署推进会,街道党工委书记**结合**市委、**区区委会议精神和街道实际,作了“三个聚焦”,学好“四史”,从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智慧,厚置发展根基,为**街道社区治理和区域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的动员。
聚焦为何学,深刻认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途径,是强化爱党爱国思想自
觉、行动自觉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历史规律、提升应对能力的有效方法。聚焦怎么学,确保“四史”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把握核心要求,更好地学思践悟新思想。把握重要任务,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把握重要方法,将“四史”学习教育和**实践紧密结合。聚焦如何抓,抓实抓细“四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坚持
分类指导,做到求真务实。
目前,**街道已形成了党员干部、班子成员带头学,年轻党员与老年党员结对学,小辈带动家人学,两新组织党员线上线下互动学的良好氛围,推动学习教育往深处走、往实里抓。
学好“四史”,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但是,“四史”在时间上跨越500多年,在内容上任何“一史”都是大部头、大容量。因此,如何有效推进“四史”教育学习,笔者以为:必须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花真功夫、下大力气,在“恒”、“悟”、“践”三个层面着力。
学贵有“恒”,做到常学常新。读“四史”、悟原理,在常学常新中坚定理想信念。一部新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
一部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毛泽东思想、*****等先后创立,生动记录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理论思维。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学好四史,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秉持“学贵有恒”的毅力,坚守“读书破万卷”的决心。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只有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才能学有所获。在“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中,把握时代变化的脉动,洞察理论创新的深意。

学贵有“悟”,力求走深走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书记曾说过:“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实事求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从学“四史”中寻找答案和办法。只有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才能“洪钟小大随叩鸣”,不会“入宝山而空手回”。读史明智。党史、新中
国史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历史智慧、政治智慧、管理智慧,学习四史,要用心、用力,学会用历史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挑战,提高解决问题的本领。
学贵有“践”,坚持笃干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推进工作、解决难题。学史再出发,就是要上下“一条心”,形成以上率下、以身作则,一级做给一级看,用做出样子代替喊破嗓子;
上下拧成“一股绳”,一级带着一级干,推动工作创先争优、学习蔚然成风。带动所有党员干部都动起来,切忌踢“半场球”,搞“半拉子工程”。干事创业需要实干、苦干、巧干。实干是态度,苦干是品德,巧干是水平。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落实工作部署,对每一件工作力求实效,做到解决问题不推诿、推动工作不蛮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求实效、讲实干,以“带头干、认真抓”的实干作风推动事业发展。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困难面前要毫不退缩,直面问题抓落实、攻坚克难带头上。
以史鉴今,砥砺前行。笔者有理由相信,陆家嘴街道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将扎实开展好”四史”学习教育,全面学、系统学、深入学,从中汲取
前行的力量,学习前人的智慧,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为**社区治理和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三篇:社会主义发展史心得
在动荡的年代,无数有理想的青年扛起了救中国的重担,在改革开放中,无数的青年人挥洒着自己的热血和汗水,建设新中国。进入新时代,更是要靠无数的青年人肩负起强国圆梦的使命。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迅速席卷全球,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无数的有责任、有担当的共产党人站了出来,挡在群众的前面,为人民利益舍生忘死的逆行,保护群众的人身安全。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通过回顾革命先辈的伟大事迹,从而反思自己所应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将个人才华和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有机结合,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和担当。

【篇6】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社会主义发展史尔雅
1【单选题】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化过程,促成这种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是(C)。A、经济发展B、科技发展C、社会基本矛盾运动D、社会体制建立世界社会主义思潮回眸。
1【单选题】(C)是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创始人。A、傅立叶B、欧文C、莫尔D、圣西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相融相通。
1【单选题】我国古代思想家(D)渴望建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A、韩非子B、荀子C、老子D、孟子人类向何处去
1【判断题】资本主义是一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平等制度。√现代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多选题】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使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了(BCD)等特性。A、平等性B、自发性C、盲目性D、滞后性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判断题】1831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发动了第二次武装起义,并大获全胜。X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不成熟预见。
1【多选题】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背景下,19世纪上半叶欧洲爆发的著名工人运动有(ACD)。A、英国宪章运动B、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C、法国里昂工人两次武装起义D、德国西西里亚织工会起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与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单选题】(A)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法兰西内战》D、《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1【多选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扼要论述了(ABCD)理


论基础。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政治经济学C、阶级斗争学说D、社会主义建设学说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1【判断题】马克思的《给祖国纪事杂志社的信》中包含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单选题】(C)这一著作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A、《十月革命》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C、《四月提纲》D、《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1【多选题】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包括(ABCD)。A、促使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C、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期D、鼓舞了世界上的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信心先进分子艰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1【单选题】(A)年,我国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A、1840B、1842C、1850D、1862觉醒的年代 觉醒的中国。


推荐访问:发展史 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 最新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最新2022年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知识测试题(265个) 新中国发展史知识选择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