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用好“快乐读书吧”,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范文推荐)

发表于:2022-10-28 08:0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好“快乐读书吧”,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用好“快乐读书吧”,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范文推荐)

用好“快乐读书吧”,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5篇

【篇一】用好“快乐读书吧”,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

《 城南旧事 》整本书阅读的案例

庄素凤

适合年级:五年级

书名:《城南旧事》

图书简介:《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

作者简介:林海音原先叫含英,小名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和出版人。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但许多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还不够浓,不能自觉地静下心来度一本书,本节课通过导入文本、介绍作者、分析人物、设置悬疑等方式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城南旧事》作品中的散文化语言。

本书阅读开展过程中基于互联网+的技术说明:

本节课的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较为频繁,广州这个时代生活的学生距离作者那个年代的老北京相对较远,作者笔下的生活背景和故事内容可能会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来还原那个时代,本设计从导入的驼铃声,到总结的《送别》,都要用到音频工具,而贯穿全文的英子生活环境和人物素描,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走进阅读,打开作品

1、(课件出示)骆驼队黑白图片(配上悠长深远的驼铃声)

同学们,你们看:在一个温暖的冬日里,一队骆驼正从高高的城墙下缓缓走过;
你们听,远处隐约传来了悦耳的驼铃声……

2、(课件出示)“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又重临于我的心头。” 学生朗读。

师说明:这段文字出自42岁的林海音女士写作的《城南旧事》一书中的序言,她把自己难忘的童年时光写进了这部小说里。

(板书:城南旧事——林海音)

师导:同学们愿意了解一下这位女士和她的小说吗?(生:愿意)好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吧。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入情入境的背景音乐中,介绍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激发阅读兴趣。有助于推动学生急切地想了解作者。)

二、整体阅读,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林海音女士的中年及童年画像(字幕简介)

林海音:林海音(1918年-2001年),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生于日本大阪,童年在北平长大 。

2、(课件出示图书封面)教师拿出《城南旧事》图书给学生看。

3、(课件出示)指着课件插图给学生看(童年纯真可爱的英子)这就是书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她的身上有着林海音童年的影子。

(本环节设计意图:把作者和故事联系在一起。有助于激发兴趣,感受人物形象。)

师:(指书中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城南旧事》的序言。

(课件出示)“序言”,又叫“序”、“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内容多说明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作缘由,经过和特点。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冬阳·童年·骆驼队》就是林海音女士为本书写的一篇自序。

师强调:只要读懂了序言,我们就好像找到了顺畅通读本书的一把金钥匙。(授法)

3、引导学生看目录

师:(指着图书)《城南旧事》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几个故事?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目录上写得很清楚。《城南旧事》中以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为线索共讲述了5个故事:《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落了》。

师强调:目录的作用在于能让我们在第一时间了解本书的主要章节,便于我们有选择性地阅读。

(本环节设计意图:(授法):看书名猜故事;
简介序言及其作用;
目录的作用。)

三、深入阅读,聚焦人物

1、课件出示片段1:

妞儿只有一条辫子,又黄又短,像妈在土地庙给我买的小狗的尾巴。第二次看见妞儿,是我在井窝子旁边看打水。她过来了,一声不响地站在我身边,我们俩相对着笑了笑,不知道说什么好。等一会儿,我就忍不住去摸她那条小黄辫子了,她又向我笑了笑,指着后面,低低地声音说:
“你家住在那条胡同里?” “恩。”我说。“第几个门?” 我伸出手指头来算了算:“一,二,三,四,第四个门。到我们家来玩。” 她摇摇头说:“你们胡同里有疯子,妈不叫我去。” “怕什么,她又不吃人。” 她仍然是笑笑地摇摇头。

课件出示片段2:

她不说话,也不用袖子去抹眼,就让眼泪滴答滴答落在藤箱里,都被小油鸡和着小米吃下去了!    忽然,她站起来,撩开袖口,撩起裤角,轻轻地说:“看我爸爸打的!” 我是蹲着的,伸出手正好摸到她的腿上那一条条肿起的伤痕。我轻轻地摸,倒惹得她哭出声音来了。她因为不敢放声,嘤嘤的小声哭,真是可怜。

师:你觉得妞儿是个怎么样的人?——内向腼腆、寡言少语、乖巧听话、很可怜

师:为什么你觉得她可怜?——他父亲总是打她

师:为什么她父亲要打她?(板书:妞儿:乖巧,被打?)请自读第一章《惠安馆》

2、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宋代思想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疑点1:秀贞(课件展示秀贞的剧照)

师:惠安馆附近的住户都说秀贞是“疯女人”,大家看图片,这个把英子搂在在怀里,像搂着自己孩子的女人像是“疯女人”吗?(板书:秀贞:“疯女人”?)同位两人说说看。

同位讨论:(初步断定:精神失常的秀贞有一颗善良的心)

师小结:虽然心地善良,但为何会精神失常,请大家阅读《惠安馆》这一章节,来了解这个人物吧。

疑点2:小偷(“坏人”?)

师:生活中的小偷给你怎样的印象?

(预设)鬼鬼祟祟、凶神恶煞……

(课件出示)名著中“小偷”的照片

师:蹲在草丛中的厚嘴唇的年轻人是英子的朋友,但是最后被指认为小偷而被警察带走了。

师:你认为他是坏人吗?(板书:小偷:“坏人”?)

(生:不像,他和英子是好朋友,应该是个好人。)(板书)请大家课后阅读《我们看海去》这一个章节。

疑点3:在我家做奶妈的宋妈,自己的也有一双儿女,放在乡下和丈夫一起生活,三四年没有回家,乡下来的伙子在面对宋妈问问题的时候也是吞吞吐吐,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宋妈:不顾自己的孩子?)请大家课后阅读《驴打滚》这一章节。

疑点4:爸爸对我严厉,批评我上学迟到,我内心并不服气,后来我爱的爸爸去世了,我的内心又出现了哪些变化?(板书:爸爸:走了,我也变了?)

请大家课后阅读《爸爸的花落了》这一章节。

师:解开疑团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看书。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设计意图:设疑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

四、升华阅读,引发共鸣

1、教师简单介绍每个故事的结局

第一章:妞儿和秀贞——死亡

第二章:小偷——被抓去监狱

第三章:兰姨娘和德先叔——离开远行

第四章:宋妈——回去和丈夫生儿子

第五章:爸爸——因病去世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

林海音在提到这部作品时,曾经这样说过: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的。(播放《送别》)正是因为如此,《城南旧事》这部小说中许多段落,文章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的淡淡的伤感、隽永的回忆,这种语言风格有别于我们读过的很多名著,它是一种散文化语言,这是《城南旧事》的一大特点。

(设计意图: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阅读的升华效果,引起学生心中的共鸣,为学生写自己的童年奠定感情基调)

五、阅读扩展,理解应用

1、教师朗读序言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2、完成课后任务

任务1:请写一写你童年出现过的那些人、那些事吧

任务2:完整阅读记录卡

板书:

城南旧事——林海音

妞儿:乖巧,被打?

秀贞——“疯女人”?

小偷——“坏人”?

宋妈:不顾自己的孩子?

爸爸:走了,我也变了?

【篇二】用好“快乐读书吧”,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

让阅读浸润孩子的心田

-----《爱的教育》整本书阅读计划

儿童的成长是一段彩色的阶梯,每一个年龄,需要不同的童书和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次,我们借助12月读书活动为四年级的学生寻找到了最适宜的童书——《爱的教育》,并倡导儿童应回归一种积极的朴素的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阅读的书籍和儿童当下的生活相关联,能润泽儿童心灵,从而改变他们的生命状态。童书——最美妙的空气,让阅读浸润孩子的心田。

【设计理念】

《课标》对于阅读方面的要求其中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求孩子们“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近几年来,在《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已经明确了要结合语文教材介绍一些文章,一两本书让孩子们看。用一节课带动一本书,用一位作家引出其他作品,由一位作家引出一类作家。每册教材中也重点推荐了几本书,一学期下来,学生看了几本书,他的语感、他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培养;
有了一定阅读量的支持,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能顺利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增强。

但是,在学生读的同时还要进行具体的指导,要布置学生看哪些书,该如何看,又该如何来落实、如何交流。因此,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内容简介】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

《爱的教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记述了安利柯从头一年十月开学到次年七月放假十个月间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日记中刻画了学校里善良的老师、各色各样的同学以及形形色色的家长。在班里,学习最好的德罗西代表善良,高高大大的加罗内代表慷慨、高尚,斯塔尔迪代表执着,沃蒂尼代表嫉妒,诺比斯代表傲慢,加罗菲代表精明……这些孩子之间,处处充满着关爱。第二部分是主人公的爸爸、妈妈、姐姐写给他的信。这些信有劝导,有责备,娓娓道来,动之以情,充满着亲人之间的爱。第三部分是老师教给学生抄写并讲述的“每月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孩子,这些孩子都以不同的行为表现出对祖国、对家庭、对他人的爱。这一部分是书中最具文学性的文字,以优美的语言传达着道德与教育,充满着广义的爱。后两部分是交叉在第一部分之中的。

在人世间,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的教育,也永远在进行中。

【作者简介】
  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著名作家。中学毕业后,进入陆军学校学习,后来参加了统一意大利的爱国战争,逐渐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军官。1868年,他的处女作《军营生活》发表,使他—举成名。这一成功激起了他极大的创作热情,使他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亚米契斯创作了许多反映教育事业的作品,如《一个教师的故事》《学校与家庭之间》等,其中1886年创作的《爱的教育》(也译作《心》)使他的创作生涯达到了顶峰。后来他漫游世界各地,著成游记多本,主要有《西班牙》《荷兰》《君士坦丁堡》《摩洛哥》等。

【预定目标】

1.尝试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课、推荐课、展示课。

2.学生通过阅读《爱的教育》,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通过浏览全书,精读重点片段,体会书中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

4.鼓励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和撰写随笔,分享读书心得。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受到爱的教育。

5.在师生间共读、伙伴间共读、亲子间共读的过程中,分享阅读的快乐,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阅读要点】

1.这是一本充满爱的情意的书。但是,语言有些淡淡的忧伤,看起来略觉枯燥。开始读时,要引领孩子们一起读,共同交流,读书的速度可以适当减慢。先激发出兴趣,再继续读。爱的教育,需要慢慢体会,设身处地地去读。

2.书中有十个“每月故事”,每个故事都在教育孩子如何去爱周围的人、爱祖国。“每月故事”若以老师或学生深情朗读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本书是以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形式呈现的,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够让整本书显得更真实,也能够让小读者接受。

4.书中的许多景物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每月故事”中,描写中多处用到了排比和比喻的写法。

5.书中爸爸、妈妈、姐姐给安利柯写的信用了另一种字体,并且,如果把这些信单独拿出来,也可以成为一个教育系列故事。

6.这是主人公整整一年的生活写照。想象若安利柯每年都受到这样的教育会怎样。

【问题提示】

1.人世间的“爱”有许多种,你能说出几种吗?

2.你曾经体验过哪种爱?给大家讲讲你经历的“爱”的故事。

3.这本书你喜欢读吗?说说你的理由。 

4、你最喜欢哪一篇每月例话?为什么?请把故事分享给周边的人。5.“日记”“信”“每月故事”三部分,你觉得哪一部分写得最好?

为什么?

6.你最喜欢书中的谁?又最讨厌谁?为什么?

7.读这本书时,你最受感动的是哪个部分?

8.“爱”无处不在,你曾经把爱传递给别人吗?讲给大家听。

9.书中有许多优美的语言,你能找出来朗读给大家听吗?

10.假如你也有像失去母亲的加罗内、一条胳膊残疾的克罗西、身体虚弱并驼背的奈利等这样的同学,你会怎样对待他们?你会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他们的爱?。
  【阅读方法】

  1.真真切切的做孩子阅读的引领者。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作为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只有我们充分阅读把握整本书内容,对学生的指导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以有效的活动为学生快乐阅读的载体。

3.精心设计导读卡。同年级教师反复交流商讨,精心设计导读题,培养学生细读文本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阅读时间保证。每周四开展一节阅读课;
每天中午到校阅读20分钟左右;
每天睡前阅读30分钟左右。

5.阅读方法指导。

①初读浏览。学生先读读书名、目录,然后看看封面题图、内页插图、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以及书后的评论等。还可以从目录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浏览,东翻翻,西翻翻,念上一两段,或者连读一些段落,但不要太多这种粗浅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一本书的大致内容。

②细读品味。引导学生将课堂上运用的精读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逐字逐句地阅读,将所读的内容理解清楚。一是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二是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谴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③反刍阅读

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及有关章节,再作阅读。含英咀华,可制作摘记卡。

【以活动为载体】

  为了把逐渐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成为一种终生的习惯,我们需要经常开展一些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不断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甘甜,让一次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转化为一股股催动学生多读、好读的内在动力,从“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我乐读”。

(1)“读书感悟”。每日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交流读书活动中的收获,在“感悟”的过程中,来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增强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读书笔记展示。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精彩的字、词、句、段、篇以采蜜集、阅读赏析、书签、读书卡片等多种形式记录下来,以丰富写作素材,年级中每个学生都要有一本积累本。

附: 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记录卡

(3)“精品屋”。在学习园地内专设“精品屋”,展出学生的优秀摘录本、“成长足迹”本及学生的佳作。

(4)“导读小报”展览。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进行展览和大家分享。

(5)竞赛活动。经常性的举办“故事会”、“评人物”、“说心得”、“辩论会”、“读书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班级读书会,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6)制定评价方式。建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课外阅读星级”机制。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语文能力的发展方面也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的它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合理地指导,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撑起阅读的一方晴空。

【篇三】用好“快乐读书吧”,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心得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读、写、听、说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中最基本的就是阅读教学。阅读能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影响着学生在其它学科上学习和进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课题。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读整本的书,不仅可以练习精读和速度,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进行各种文学知识和问题阅读的训练。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读整本书对于学生的阅读学习意义重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中重视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情感体验和道德修养,丰富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高中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有着更多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在面对众多学科的学习时,高中生的阅读时间被严重压缩,因此能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高中生并不多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上又存在两种不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倾向,致使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更是雪上加霜。一是教师故步自封,紧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放,课堂上依旧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在阅读教学时,以肢解字词句段篇章进行教学,形式单调,知识内容乏味,课堂缺乏活跃气氛,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兴趣,这种学习氛围使得语文教学课堂效率较低,质量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另一种是教师理念比较前沿,在新课程改的不断深入之下做出了不小的改变,在教学课堂上大胆创新,敢于使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比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等等,然而由于对教学方式本质的研究不足,导致在指导过程中不够到位,对课堂把握程度较差,不少活动流于形式,学生成为旁观者看看热闹,没有实际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秩序较差,过分夸大了过程的重要而忽视了结果,导致学生达不到教学目标使教学质量下降。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的不断膨胀,学生的阅读时间不断被挤压。纸质阅读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便捷性,而电子阅读却能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与时代发展结合,这样才有利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
以《三国演义》读本片段教学为例,教师以分组阅读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然而在划分小组过程中没有注意平均,导致在交流过程中小组的学习状态没有受到很好的监督,学生交流主题不受控制,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失控,导致课堂学习质量大大降低。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语文教学效率影响较大,所以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水平进行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将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定位在“生命的体悟与人生的理解”上,尝试着在文本与学生的生命体验之间建立联系让经典与学生的人生经验发生特定的“同构”性关联,既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与真切感受,也引导他们在与经典的对话中建构自己的价值信念与精神坐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导致各种信息纷至沓来,高中生处于信息洪水之中,好奇心很容易受到其中的不良信息影响,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阅读价值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时间观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就是一种很有品味的生活方式。另外,班级本身也要建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建立教师推荐图书角、读书交流会、文学社等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以积极的态度参到阅读中来。
整本书的阅读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对于学生的语言知识、情感修养和生活经验有着综合性的考查。因此学生的阅读体验往往各种各样,这要求教师端正态度,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给予学生更好地指导。语文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的知储备厚度对于课堂深度影响很大,教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那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能够旁征博引,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经验。
对《三国演义》这样内容庞东人物众多线索繁复的作品,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其价值可谓人见人殊,而我们要考虑的则主要在于有益于当代学生的精神成长与语文素养的培育。这就要在文本价值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之间寻找到恰切而有效的结合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应该思考如何让整本书阅读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学习中发挥其独特的不易取代的作用。

阅读动力是学生进行阅读的驱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倡导一种自发的、有益的内部驱动力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而不是采取强制要求等外在驱动力。对于高中生来说,为了达到在阅读中获得满足和快乐的目的,需要从多方面检视自己的阅读动力。教师在强化学生阅读动机时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感兴趣的图书入手,一是使学生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带领学生多参加读书相关活动,逐渐开拓更广阔的阅读领域,对经典书籍进行广泛涉猎。另外高中生大都自律性较差,在读过程中容易半途而废,放下书容易拿起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信心,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要求,因此,教师应当制定出整本书阅读的课程目标,在语文选修课程中进行渗透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学生会阅读书的导读、序章、目录等内容,从整体上了解书本内容,随后在确定是否需要深入阅读。第一,要拓展阅读范围,不拘泥于文体形式,诗歌、小说、传记等等都可以广泛涉猎,然后根据不同的书确定不同的阅读目标。第二,有计划性的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长篇小说去研读,这类书一般会有逻辑体系和思想价值,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第三,在阅读中全身心投入,将自己带入到书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教学将在语文教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实行,整本书阅读将很快变得普及和成熟。高中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在阅读中容易受到干扰,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不断进步,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四】用好“快乐读书吧”,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探讨与操作尝试

张宏敏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语文组

【摘要】新课标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新天地。目前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教学中实践。本文从课时,选文,指导,考查四个方面从备课组角度谈谈策略探讨和操作尝试。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课时 选文 指导 考查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无须赘述,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在教学中实践。笔者在2016年下半年任高一备课组长,团队成员年轻有活力,敢于大胆尝试,不怕面对问题。这些都大大有利于“整本书阅读” 策略的研究与操作的推进。

一、如何保证教学课时。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只是一般性的提倡和呼吁,老师只管开出书单,学生读不读,读得怎么样都不管;
而是应该有专门的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经验交流课等课程。当然,整本书阅读不可能全都在课内,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而现实是高一师生的忙碌仅次于高三,学生既要迅速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节奏,又要面临包括音体美研学以及九大高考科目的学习。就语文教师自身来说,完成必修一至四的教学任务就已经让人无暇顾及其他。这样只能倒逼老师精讲必修内容,加快教学节奏。通过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还是能挤出一两节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时间。另外,阅读指导和感悟交流也不一定要整节课,老师批阅学生的阅读笔记后也可以一节课的前十余分钟进行。

二、如何选择阅读文本。

新课标对阅读文本的选择有新的阐释,而高一学生重在激发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有个性化的阅读趣味。因此教师可根据自己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开出书单,又要选择全年级能通用的“整本书”。我们结合必修教材的教学,化繁为简,选了人教社的《中外传记选读》,《红楼梦》作为高一学生上下两个学期的“整本书阅读”材料。前者收集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诗人、作家、艺术家和企业家的10篇经典传记(包括杜甫﹑鲁迅﹑毛泽东﹑贝多芬﹑达尔文﹑马克思﹑沈从文﹑杨振宁﹑蒙哥马利﹑比尔·盖茨),一半的人物与必修教材衔接紧密。如高一第一篇课文是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课堂学习让学生走近青年毛泽东的精神世界,仰慕其“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而此时让学生课外去阅读埃德加·斯诺《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少年毛泽东的叛逆,青年毛泽东的苦学和以国家人民为出发点的探索、思考自然会深深地打动莘莘学子。之所以选择《红楼梦》,除了衔接必修三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相关名著导读,更重要的原因是它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涉及神话、儒释道、礼仪、职官、服饰、饮食、诗词等等方面,对中学生了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我们对整个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还有整体设计。思路是由易到难,中外兼顾,文学和学术类并重。高二时准备选用《古文观止》,《泰戈尔诗选》,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年》,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高三准备选用美国学者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俄罗斯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徐贲先生的《明亮的对话》。

选择文本时必须考虑学生的阅读爱好。因为高二相对来说课程安排有一定的自由,可在每周设一节课或每节语文课前五六分钟开展“整本书推荐活动”。让学生选择一本非教师指定的好书,做成PPT,写出推荐词,经老师批阅后上台推荐,以扩大文本范围,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整本书情况并加以引导。

三、如何指导阅读。

“整本书阅读”必然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因此老师必须要有相应的方法指导。现实是在“碎片化阅读”的大潮和应试教育影响下,师生都难以重视“整本书阅读”。老师自己都没有时间读整本书,怎么能指导学生呢?但只看到困难是不可能进步的。首先教师要学习有关阅读的理论,如东尼·伯赞的《快速阅读》,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等。其次,掌握了速读,略读,精读,圈点法,批注法等等,就可以设计成相应的课型。如笔者在让学生预习了《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设计了“长文阅读方法指导课”,结合这篇文章介绍了常见的八种阅读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经典长篇小说的阅读指导更是任重道远。在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及《红楼梦》导读后,学生初步了解了第三回在全书的作用,知道从言行等方面去分析人物形象,再引导学生由宝黛初会彼此有似曾相识感引出“木石前盟”,去读前五回以及相关人物情节就容易得多。针对《红楼梦》的长时间阅读和学生的课时紧张等情况,我们定出了以下阅读要求:每周读两回,交一次阅读笔记。笔记按情节概括,重点人物分析,阅读感悟三部分来写。情节概括80字以内,人物分析至少一人,100----150字以内,感悟不少于300字。这样每周约五六百字,任务难度适中,书写量适度。教师批阅后课上就学生的笔记做点评。表扬态度认真,方法得当的学生,批评敷衍了事,粗枝大叶的学生。如一部分学生到网上查找资料后直接抄袭,老师严肃批评后也要明确:《红楼梦》博大精深,研究者众多,还产生了“红学”“红学家”,阅读时遇到难点是正常的,网上查找资料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注明出处,这样既杜绝了抄袭,又可以看到学生的阅读轨迹。如不少学生对薛宝钗的“冷香丸”很感兴趣,去百度查了资料发现其选料为白色花卉,具有象征性,暗合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老师还根据阅读难点,主动提供助读资料,如第五回人物判词解读资料,第十七回大观园题额对解读资料。从学生读书笔记反馈来看是不错的,如学生的读书笔记写到:“说实话,第五回十分难读懂,没有前几回那么吸引我。不过有了老师给的助读资料,我边看小说边看上面的解说,确实理解了很多。”“看了老师发下的助读资料,真是惊了我一脸,真对我大中华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感到骄傲自豪。”“秦可卿的丧礼有太多的疑点,忽然想起老师发的助读资料,找到对她的判词解读,原来真相有可能是这样啊!”我们还就《红楼梦》诗词文化、礼仪服饰饮食医药文化等有深度难度的内容查找资料,甲乙整理来解决难点,形成体系,让学生更好地在“整本书阅读”中继承传统文化。

经典长篇小说阅读有一个难点,就是俗话说的“少儿不宜”,如对人性丑恶的刻画,“性”的描写。通过操作我们有了以下经验。首先,要对学生有信心。《红楼梦》绝不是诲淫诲盗的邪书。其次,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书中的“阴暗面”“负能量”,认识到它们是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贾雨村和王熙凤,部分学生刚开始对前者喜,对后者恶,认为贾雨村判薛蟠夺英莲打死冯渊案是身不由己;
王熙凤心狠手辣逼死贾瑞。笔者选取部分与之相反的学生观点组织小型讨论,读得认真、会抓关键细节的学生认为贾雨村判案后主动写信给贾政和王子腾讨好邀功,可见其趋炎附势的本质;
王熙凤看望秦可卿流泪是真情流露,作弄贾瑞“令其知改”并不是要逼死他。有理有据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也让学生明白了名著刻画人物血肉丰满,人物性格会随着情节发展变化的道理。

对于书中描写的性(宝玉初试云雨情),同性恋行为(顽童大闹学堂)。高一的学生并非我们担忧的那样没有分辨能力,而是认为“贾宝玉的身体生理变化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而在贾府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袭人自知贾母已将他给了宝玉’,所以不必大惊失色”,“虽然也知道在封建社会存在好男风的事,但不曾想有这么普遍。只是这和现代人说的同性恋不同,更多的是享受肉体上的快感,心灵上的交流只怕是没有的”,“同性恋中有著名数学家图灵,演员张国荣,我认为国家的对此态度就很好,不支持不反对”。而且学生会关注其他方面,如“顽童大闹学堂里很污的我不想说了,我只想说现代校园也有霸凌现象”,“这出闹剧里每个人的性格都通过曹公之笔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我印象最深的是腹黑的贾蔷。”每周批阅学生笔记,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看到学生稚嫩又充满鲜活气息的语言,甚至有一定深度的分析,将其与组内同事分享交流也让教师享受到教学的乐趣。

四、如何考查阅读效果。

从学生上交的读书笔记,老师可以看出他们阅读能力的高低。比如要求情节概括80字以内,能力强的学生50字以内就能讲清楚,能力弱的200多字还讲不清。人物分析和阅读感悟也是如此。但是目前考试还没有相应的考核板块。有也比较浅层次,如: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饮的茶叫 ,品的酒叫 ,听的歌曲名叫 。这是在考浅层次的识记。其实《红楼梦》可考查的相当多。2006年湖南高考的诗歌鉴赏出了薛宝钗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从咏物诗形神兼备的角度,先给出对薛诗“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的赏析,要求考生仿照再去赏析林诗“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是考深阅读了。2016年北京语文卷考查陈忠实《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的阅读,题目中涉及到与其长篇小说《白鹿原》的联系,2017年北京卷依据“考试说明”要求本届学生必读的六部文学名著设了两道题,一个3分选择题,一个10分微写作。这些都给出了比较好的“整本书阅读”试题范例。如果新一轮全国教学改革能像北京市的“考试说明”那样给出必读的文学名著范围,命题人编制出能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试题,那么师生的“整本书阅读”积极性必然会得到提高。在学分检测,学业水平考试中也设置相关的考查形式,与高考题形成不同能力级别的考查,对于推进“整本书阅读”善莫大焉。

目前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是喜欢读整本书的,但一定会出现倦怠等新问题,希望同行之间多多交流,分享成果,切实发挥“整本书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张宏敏,女,贵州贵阳,1972年6月,大学本科,中教高级。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语文组 137********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扶风路96号 邮编:550001

注:本文发表于《贵州教育科研》杂志2017年第4期。现内容略有改动。

【篇五】用好“快乐读书吧”,扎实推进整本书阅读

《童年》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童年》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在人间》、《我的大学》)。该作品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高尔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对这些人的热爱、赞美之情,通过阿廖沙的与他们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他们。作品通过对阿廖沙童年经历的描写从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童年》是一本独特的自传。它不像大多数自传那样,以一个主人公为形象创造出一幅肖像来。它更多地像一幅长卷斑斓的油画,复原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里的一段生活。这段生活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主人公。无论是美的,还是丑的,都同时站在读者面前,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童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在俄苏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不可比拟的艺术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整本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2、了解全书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感受阿廖沙的不幸童年。

3、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语文能力。重点、难点:
1、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2、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断给以指导,以引导他们达到更高的阅读层面。
教学前准备: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老师做指导,学生初步阅读《童年》一书。
教学过程:
一、导读教学
教师口述故事精要,介绍人物
内容精要:高尔基4岁丧父,10岁丧母,后靠自己努力学习奋斗成为了苏联伟大的文学家,自传三部曲是在列宁的鼓励下写成的,它们独自成篇,又前后相连,艺术地再现了主人公阿辽莎成长历程的三个阶段,真实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民众的生活,反映了小市民阶层的庸俗自私和空虚无聊,揭露了沙俄专制的黑暗与罪恶,被视为俄苏自传体小说的里程碑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成就。《童年》是这套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的是高尔基幼年丧父、母亲改嫁,他跟随脾气暴躁的、日渐破落的小染坊主外公外婆生活的童年时光。此书通过一个儿童无邪的眼光,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叶俄罗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描

绘了许许多多社会小市民丑陋和愚昧的生活风貌以及当时俄国的宗教、丧葬等民风民俗。高尔基的这些回忆,有助于我们了解沙皇俄国那个时代的风貌,了解一代文学大师高尔基童年时的社会环境。
小阿辽莎的童年生活是“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仿佛是由一个善良而且极端诚实的天才美妙地讲出来的一个悲惨的童话”。在叙述童年生活的过程中,几乎阿辽莎遭遇的每一件比较大的事情,都会引起他一种意识的觉醒,这在作品中的表现就是每一件事情的叙述之后都紧随一句或一段阿辽莎的哲理性的语言。在高尔基的笔下,阿辽莎的生活是出身于下层人民的一些有卓越才华的人的生活,作品反映的是他们的性格形成的过程和意识的成长。本书不仅有严谨的艺术结构,也有出色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着力刻画了阿辽莎、外祖父、外祖母这三个人物。二、品读《童年》,分析人物
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对这三位人物进行初步的分析,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一下。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重点理解书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教师随机板书:童年
阿廖沙坚强、正直……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推荐访问:本书 用好 扎实 用好 快乐读书吧走进整本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