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赋力文档网 > 专题范文>公文范文> 正文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阅读第二课时教学实践与反思

发表于:2022-10-20 12:35:05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语言能力提升可以促进思维发展,思维品质的提升有助于提升英语能力。英语阅读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应关注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本课教学设计通过教师不同的任务创设,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文本,过渡到补充阅读材料,再基于两个文本,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不同层面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品质;阅读;第二课时

问题的提出

基于思维品质培养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需要讨论思维品质的内涵。基础性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等。这些思维品质都可以通过语言学科教育(包括英语学科教育)来提升,而英语学科教育具有其显著优势,因为英语思维的理性、逻辑性、批判性均显著于汉语思维,非常有助于中国学生的终身发展。英语教育可以着力发展学生以下思维品质:

准确性:外语理解与表达有助于发展思维的准确性。

深刻性: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灵活性:两种语言异同,有助于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批判性:英语文化的批判性传统有助于发展思维的批判性。

开放性:外语学习本身可以促进思维的开放性。

创造性:运用外语进行书面表达、口语表达以及表演、展示等,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鲁子问,2016)。

即将颁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提出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它们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中最基础的要求,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保障,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由此可见,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夏谷鸣,2017)。

在高中英语教学当中,教师一般将阅读文本分为两课时处理,第一课时关注事实细节信息的提取、理解与记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提取事实细节信息,理解、识记本文内容。在帮助学生建立思维路径的过程中,第一课时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学习和识记事实性知识与信息,完成基础的简单的阅读任务,为第二课时阅读教学奠定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基础。第二课时则应是第一课时的延续和升华,一些教师以讲解语言和孤立的词汇学习为重点,还有的教师会补充与主题相关,或与文本观点冲突的文章进行拓展,并采用小组讨论、汇报、辩论等方式展开对于主题的深化和延伸教学,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品质方面,第二课时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可以设计有梯度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比较、对比分析、推断、归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节课的实施与呈现并不一定能够培养学生所有的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适当的课堂活动,选取适合的角度和切入点,开展课堂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一个或多个思维品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免发现一些问题,一些英语教师在呈现第二课时极易走空,在没有给出学生任何语言支撑的情况下,要求学生空洞的表达观点,这种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提升。教师的这种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严重制约着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课堂低效,学生学习收获甚微。

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阅读课第二课时设计思路要遵循以下三个理念

1. 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共同发展

英语的表达输出形式有两种,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呈现的是语言文字,但其背后是人的思维(夏谷鸣,2017)。单靠“念”和“背”,思维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上,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只能局限记忆和模仿层面。因此教师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中,应该尝试创造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语言和结构,让学生多“说”,能“写”,促进其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这样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

2. 设计多样任务,引导学生在深入的主题意义探究中发展思维品质

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延续和升华,教师应该对课文文本深入分析,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和发展点,深入挖掘文章背后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或者正确价值观或文化差异等,设计活动或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以及审辩式思维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據文本的特点,补充相关阅读材料,有的阅读材料观点与文本相冲突,有的则是文本的深化或横向延伸,教师根据两个文本的特点提出问题,创立情景,给学生发展思维品质的空间。教师还应该创设不同的阅读任务,由浅入深,让学生分析与推断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差异。学生可以根据获得的多种信息,归纳共同要素,建构新的概念并针对所获取的各种观点,提出批判性的问题,辨析,判断观点和思想的价值,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3. 对接学生的生活,给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机会

与学生的生活对接,学生可以按照语言的规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的组合语言、信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应该找到文本与生活的对接点,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促进他们语言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自己总结梳理本节课重点难点的机会。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内容,自主建构知识框架和体系,提升学习能力。

教学案例分析

1. 阅读材料介绍

本课时阅读材料是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三)Module 3 Unit 9第一课“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教材课文主要介绍了阿姆斯特丹“白色”自行车产生、消失、回归的发展历程,结构清楚,事件发展脉络清晰,语言朴实自然且实用。课文旨在通过阿姆斯特丹城市“白色”自行车的发展历程为例,引发学生思考。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Return of the White Bikes”题目进行预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三次阅读,在第一次阅读中,让学生核对题目的预测是否准确。第二次阅读时,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到重要细节信息,理解文本中共享小白车的“出现”“消失”和“回归”。在第三次阅读中,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逻辑结构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复述(retell)的形式使得本节课的语言内化于学生的表达中。

第二课时重点是以文本语言知识和内容信息深层理解与运用,以及补充阅读为主要侧重点的阅读课。补充阅读的内容来源于21世纪英语报,文章介绍共享单车在中国的兴起,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和相關企业提出的解决办法。补充阅读无论从语言或是思维和逻辑结构层面都是课文文本的延续与提升,例如在课文文本中提到的 “thieves” took all the bicycles,在补充材料中则以“theft”一词呈现。在思维方面,在解决阿姆斯特丹共享单车时,“插入芯片”体现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科技运用。在解决北京共享单车问题时,补充阅读提出的“政府的行政处罚条例,单车公司出台的奖惩措施,以及信用积分制度”都能够体现当代科技发展下的新的有效解决措施。

2.学情分析

基于第一课时阅读课的学习,在语言能力方面,学生能够用所学词汇谈论阿姆斯特丹白色共享单车出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影响。在思维品质方面,学生具有对于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够自主的将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连接。但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们对于创造性地解决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方面有可能打不开思路,这时候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3.教学目标分析

本课为阅读第二课时,笔者基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几个维度设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立足文本阅读,归纳促使阿姆斯特丹共享单车回归的要素。(2)用本课所学语言和结构框架、有逻辑地、连贯地谈论阿姆斯特丹和北京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办法。(3)进一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

4.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笔者将本课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复述关于白色自行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再次回读课文,提炼白色自行车回归的要素。教师通过多样的教学任务,由浅入深,训练学生识记、提炼、归纳等思维品质。第二部分:学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找出北京共享单车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关注了学生在语言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共享单车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正确和高级的表述。第三部分:小组活动,从政府、公司和个人的三个不同角度,提出保护发展共享单车的办法。

5.教学过程

Step 1:Lead-in

笔者借助思维导图(见图1),带领学生梳理阿姆斯特丹白色自行车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设计说明]

第一第二课时之间应有有效的衔接,教师第一课时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按照本文逻辑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借助这种思维工具,学生能够可视化地复习本课的相关内容,训练了学生记忆的基本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记忆效果。

Step 2:Summarize the factors that help“white bikes” return.

在完成复述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归课本,分组讨论白色自行车回归的因素(见图2)。

学生回答:Technology (computer chip), initiators (cycling fans), facilities from the government (parking places, bicycle path), public awareness ( save energy, reduce pollution).

[设计说明]

学生再次回归课本对重要细节进行提炼、总结、归纳。归纳就是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的概念、原则或者结论的思维方法(夏谷鸣,2017)。教师设计此问题旨在训练学生通过事实细节总结概括出一般性概念,促进了学生的归纳、总结、分析、概括等思维品质的发展。

Step 3: Talk about the history of bike use in Beijing and pairs and then share in class.

学生调查内容: In the 1970s, bicycles were judged as expensive commodities. People bought them with special tickets. The tickets, which were given out by organizations, were extremely hard to get. As a result, bicycles had become one of the three popular “must- have” items for marriage. And in 1980s, Beijing was a“kingdom of bicycles”. There were more than 8 million bikes around city center. But in 2000 and 2010, the percentage of cycling in Beijing experienced a quick drop,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as well as the big influence of cars. But when there are more cars, there are more traffic jams and air pollution.

[设计说明]

第二课时是第一课时的延伸和升华。第一课时后,教师布置自主探究作业:学生上网调查或采访身边人,查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北京自行车使用历史,课堂上学生小组分享后全班分享。自然过渡到北京自行车的回归,以及回归形式——共享单车。

Step 4: Talk about the factors that helps return of bike-share bicycles

教师提问:What are the factors that help the return of bike-share bicycles in Beijing? Are there 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Beijing and Amsterdam? Or any differences?

学生回答:Initiators, ideas, history, global trend, public awareness…

[设计说明]

学生找出阿姆斯坦特丹白色自行车和北京自行车回归因素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联想,找到两个国家自行车兴衰的异同,发现事物的共同特征和差异,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比较、评价等思维活动,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Step 5: Read the supplementary reading material and find the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company.

(1)List the problems that you know about the bike-share bicycles in Beijing.

教师提问:Have you ever ridden these bicycles? What problems have you ever met or heard of?

学生回答:safety/ thief /damage…

(2)Find the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company in the text.

学生提炼的文中信息:

Problems: theft/ vandalism/illegal parking…

Solutions from the government: be under detention/ fine…

Solutions from the company: reward those who park it in the parking places/ set credit scores, the bike rental increases to 100 yuan per hour…

[设计说明]

补充材料与文本内容逻辑结构上高度一致,有利于学生对于这类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再次内化。学生后面在创造性地解决共享单车的问题时,也能够自主地运用这样的结构。此活动旨在让学生能够比较和判断两种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提升学生归纳分析的思维品质。梳理补充文段的事实细节信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Step 6: Come up with solution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report it to the class.

Show the video of the latest innovation by Google – self-driving Bicycles (见图3、图4和图5).

学生作品: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ith shares bikes now such as illegal parking and safety, according to our discussion. The government can help solve the problems. First,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more parking places for the bikeshare bicycles so the illegal parking can be prevented. Secondly, the government can also add more bicycle lanes. In that case, we will have a better road conditions and they needn’t worry that the lanes are taken up with cars nor we have to fight against the tricycles on the road…

[设计说明]

学生从政府、公司和个人角度讨论该如何解决共享单车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本节课所学的语言知识和逻辑结构表达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活動旨在让学生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提出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和方法(夏谷鸣,2017)。阅读第二课时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加以运用。

Step 7: Fill in the exit card.

[设计说明]

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下课前带领学生梳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本课的教学实施中,教师设计了“出门卡”,提出两个问题,你本课学到了什么,它非常重要是因为什么。填写“出门卡”学生能学会自己总结,自我评价。通过学生作品(见图6和图7)可以看到,由于学生的思维差异认知能力不同,每个人对于课堂重点难点的理解以及他的兴趣点不尽相同。

教学实践反思

基于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本次阅读第二课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既提高语言能力,又提升思维品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应当“使学生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和整合,实践与内化,分析与评价,迁移与创新等一系列的学习交流活动,解读、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有效表达个人观点、情感态度,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英语学习能力”(教育部,2003)。教师从“白色自行车回归因素、北京自行车回归因素,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这一思路开展教学,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语言上,以课内文本为依托,补充阅读为延伸,整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思想观念、情感态度、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将自主研读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语言层面上升到思维层面。学生能够这节阅读课中提升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2.鼓励学生独立、多元审辩式思考

缺乏语言和思维挑战性的浅层次活动会导致学生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敢直面为题并提出见解,不善倾听,不会审题。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或表达完观点时,教师应该向其他学生问一句“Any one wants to respond to that?”或者“what do you think of it?”,其他学生提出支持或者反对意见,评价彼此的想法行为和态度,当学生个体观点表达呈现多元化,审辩式思考便自然发生。

3.恰当选用资源,合理补充学习素材,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

以学生为中心,适当开发和利用課外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王蔷,2017)。本课的阅读材料和视频均为课外资源,笔者根据教学需求搜集的这些教学素材,形式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特征。但是在选择资源时,我们要为学为教所用,尽量做到主题深化,内容结构相吻合。恰当的阅读材料和视频内容的补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衔接和深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师布置的任务能够让学生利用访谈或者网络信息接触到与主题相关的有意义的英语材料,最大程度地拓展了学生的语言学习资源。教师所提供的补充阅读材料能够弥补教材内容对于示范校学生偏易的缺憾。如何选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以提供丰富的语境,并且和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是难点重点,也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鲁子问.2016.英语教育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内涵与可能[J].英语教师,(5):6-7

王蔷.2017.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J].英语学习教师版,(2):19-23

夏谷鸣.2017.英语学科教学与思维品质培养[J].英语学习教师版,(2):9-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课时 教学实践 反思 思维 品质